“怎样用镜头说好一个故事,怎样创作出有感染力的摄影作品?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7月5日,在第三届遵义海龙屯国际影像文化周上,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九届理事、贵州省摄影家协会第五届、第六届副主席卢现艺分享了他的思考与实践。
卢现艺的摄影之旅始于少年时期的绘画梦想。14岁时,他师从毛朋、蒲国昌教授,在色彩与线条的世界里编织美的幻梦。然而,生活的变故让他成为了一名搬运工人,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未熄灭他心中的艺术之火。
卢现艺
1999年,卢现艺人生中一个极为关键的转折点到来了。彼时,他正于北京漂泊打拼,却在深思熟虑之后,做出了一个毅然决然的决定——回归故乡贵州。
此后,他怀揣着对民族文化的炽热热爱与艺术追求,与研究民族文化的人类学家朋友深入贵州的大山深处。十余载寒来暑往,行程近20万公里,用近10万张照片细腻且深刻地刻画了苗族、布依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与独特文化,其中对于岜沙苗族的记录,更是饱含深情、令人动容。
“一是做历史的见证人,二是做传播者。”作为一名摄影人,卢现艺深感自身肩负着双重责任。在这漫长的摄影旅程中,他长期跟踪拍摄了一个岜沙苗族家庭26年。
光影流转间,他记录下孩子从天真烂漫到意气风发的蜕变,见证了这个家庭在岁月中的悲欢离合。这个家庭的故事,恰似岜沙苗族在时代浪潮中变迁与发展的缩影。
卢现艺摄影作品《寻找二十年前的岜沙苗人》
“我精心拍摄记录下他们的生活、婚礼、树葬等重要时刻,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我对这个家庭以及民族的深深敬意与热爱。”卢现艺说,他希望借助镜头,让更多人看到苗族部落的真实生活,感受其独特文化魅力,以及在现代社会冲击下所面临的挑战与变化,这便是他坚守长线记录的初心。
在本届影像文化周上,卢现艺的摄影作品成为亮点之一。以他长期跟踪拍摄的这个岜沙苗族家庭为例,他用影像映照出贵州多民族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坚韧与适应力。海龙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厚重的历史底蕴与卢现艺镜头下的民族影像相互映衬,成为文化对话的完美场域。在这片充满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卢现艺的作品愈发显得生动而有力。
“岜沙的孩子们已长大成人,当年的青年如今白发苍苍。我记录的不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民族与现代社会对话的历程。”卢现艺感慨道。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卢现艺受邀参加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这场国际艺术盛宴让他领悟到摄影不仅是审美表达,更是文化叙事的有力工具。他更加意识到贵州的铁匠村、造纸坊、传统建筑等元素皆为“世界级的文化富矿”。从阿尔勒归来后,他长期扎根贵州,凭借跨学科视角深入挖掘本土文化根源脉络,将摄影艺术与人类学研究深度融合。
卢现艺(左)向记者介绍摄影作品
“贵州的根扎得越深,作品的枝叶就能伸展得越广。”卢现艺分享道,近年来,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屡获殊荣,成为贵州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在海龙屯国际影像文化周的聚光灯下,卢现艺用20余年坚守诠释“如何用镜头说好故事”。他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
“摄影的意义在于尊重文化、记录真实,让未来的记忆充满温度。”卢现艺说,海龙屯的影像记录与他对岜沙苗族的拍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在用镜头捕捉时间的痕迹,记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种理念贯穿于他的整个创作过程,让他的作品充满了情感与深度。
未来,卢现艺将继续用镜头书写贵州的传奇,让这份文化传承在光影中永恒延续,让海龙屯与岜沙的影像成为世界了解贵州的重要窗口,让贵州的声音通过他的镜头传向更远的地方。
“这不仅是我的初心,也是我对摄影艺术的执着追求。”他坦言。
本网记者:杨婧胡宏涛
海报设计:刘丽蓉
一审:曹轶
二审:汤成伟
三审:谢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