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氢动力电池即使耗费千年也难研发成功

发布日期:2025-08-31 点击次数:149

中国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像是在进行一场长跑,许多海外国家早已转向纯电动车路线,而中国却坚持不懈地向前推进。

这可不是一时冲动,背后其实有真正的策略和打算。

实际上,氢能这事儿直接关系到能源安全、碳排放的承诺以及产业链的升级,对于中国来说,这些都不是可以轻松绕过的难题。

拿石油来说,中国每年的进口量很大,花费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还得依赖中东和俄罗斯的供应情况。

如果氢燃料电池推开的话,可以从商用车开始着手,逐步降低对进口油的依赖,把省下来的外汇用在更紧要的地方。

政府早在2021年就制定了中长期的规划,到2025年希望燃料电池车的保有量达到5万辆,尽管目前只有2.82万辆,完成了大约一半多一些,不过这个布局走得踏实,目标是为未来实现能源自主打基础。

我国在国际上许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氢能就像一座桥梁,能够连接可再生能源和传统化石燃料,起到关键的纽带作用。

光伏和风电这些不稳定的能源,发电不连续,氢能可以储存下来,之后转化为电或热能进行使用。

欧阳明高专家指出,从长远来看,利用可再生能源来生产氢气具有巨大潜力,这种方式更为环保、可持续,能够帮助中国建立起低碳的能源体系。

预计到2024年,中国氢气总产量将超过3650万吨,位居全球第一,而可再生能源制氢的产量也将突破12万吨。

氢燃料电池在交通行业里的作用特别重要,因为公路货运的碳排放占交通总排放的80%以上。一辆柴油重卡的污染程度相当于三百辆小车。而纯电动重卡那些笨重的电池、有限的续航还有充电缓慢,难以满足需求。相比之下,氢燃料电池补能速度快,十到二十分钟就能加满氢气,即使在零下40度的环境下性能也不减弱。它的能量密度很高,随着卡车重量的增加,这一优势会变得更加明显。

中国拥有上千万吨的副产氢资源,价格低至13元每公斤,足够支持百公里的行驶距离。同时,利用弃风弃光的电解水产氢,每年还能生产出300万吨氢气,这些丰富的资源是发达国家无法比拟的。

产业方面,中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探索燃料电池技术,大连化物所坚持了60年,衣宝廉院士也为此投入毕生精力,从航天潜艇领域转向民用开发。2001年,建立了新原动力,成为我国第一家氢燃料电池企业。

到2024年,燃料电池的市场规模已超过30亿元,系统成本降到每千瓦3300元,预计到2025年还会继续下降。像亿华通、重塑科技、国氢科技这样的企业引领行业,在装机容量和配套设备方面占据主要位置。北京、江苏、上海、广东等地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东部地区的布局尤为完备。

示范城市群如京津冀、上海和广东,目前已经有超过1.5万辆燃料电池汽车在运行,建设了540座加氢站。虽然加氢站的上线率不到40%,车辆的使用率也只有25%,但这种情况属于试点阶段,主要是在积累运作经验。

国家能源局的报告指出,2025年将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届时需要持续推进相关政策,将氢能纳入能源管理体系,并加快示范项目的落地和推广。

确实,前行的路不太顺畅。

成本仍然偏高,一辆氢车比起燃油车贵上两到三倍,建个加氢站至少得上千万,一公斤氢的价格在60到80元之间,要想跟燃油车竞争,必须把价钱降到30元左右才行。

企业的亏损变得更严重,比如亿华通的应收账款迅速上升,研发投入也很大,电堆的价格不断下降,明显依赖补贴的情况还在持续。

2024年的销量出现了负增长,下降了21.8%,同时保有量刚刚增加了3万台。行业面临融资困难,补贴发放不及时,韧性也比较弱。氢气的储运价格偏高,标准和法规还不完善,这些因素都限制了规模的扩大。

专家张天任提到,目前的商业模式还受到购买、使用以及售后成本的限制,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

我国石油储量有限,煤炭污染问题严重,外汇资源又很宝贵。氢能可以减少石油进口,节省美元,同时推动产业升级。

从2012年开始,光伏技术就获得补贴,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占据了70%的产能,全球电动车的产量也领先,产业链最完整,拥有最多的专利,就连特斯拉上海工厂的产能也有一半是它贡献的。

氢燃料电池也是这样,最开始投入大量资金,之后才能迎来回报。

到2035年,预计会有百万辆车上路,到了206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千万辆,市场规模也会在2030年突破110亿美元。在成本方面,20万辆的成本会下降45%,而60万辆的成本则能降低70%。

现在水温在升高,达到80-90度时就会开始出现泡泡,政策路线图2.0详细规划,未来15年内的产能、参数和成本都清晰明了。

氢能还是挺安全的,氢气会往上飘,配备传感器和风机,全球有超过3万辆汽车没有发生过氢爆事件,虽然避免了地下库,但在开阔的地方停车也很稳妥。

有些公司会搞点小聪明,把实验室的试验数据当作产业化成果,还夸大超丰田的表现,这些都要小心留意。总体局势还是不错的,相关要素保障体系也在逐步建立起来。

到了2025年,政策还需要加大支持力度,降低成本就成为了必走的道路。

对于中国来说,氢能就像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一环,是实现碳中和的桥梁,也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阶梯。

花一万年?这确实有点夸张,不过只要坚持,肯定值得。

首页
电话咨询
QQ咨询
产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