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条私信换0回复,丹麦一哥被俄罗斯美女当面‘处刑’,网球圈也兴群发?”
9月10日,卡林斯卡娅在纽约邮报镜头下直接点名:鲁内连发10条私信,她一条没回,对方才消停。她补刀一句“他好像给每个人都发”,现场记者秒懂,这瓜不止一颗。
我翻了她过往采访,这姑娘平时连发带都懒得晒,突然把私信摆上台面,只能说明一件事——真被烦到爆炸。10条消息没内容爆料,但按她对工作人员的说法,“不熟的人别连环call”就是她的底线。鲁内这波操作,在她眼里等于陌生人堵门敲了十次,没报警算给网球面子。
同样来自俄罗斯的库德梅托娃更早被骚扰。8月她上英国播客爆料,鲁内短信约见面,她回“我有老公”后,对方赛场碰见都装不认识。她当时耸肩吐槽:“拒绝就拉黑?小孩才这么玩。”两个俄罗斯姑娘,一个用沉默,一个用结婚证,同款拒绝方式,鲁内却给出同款冷处理,说巧合谁信。
鲁内训练后被记者逮个正着,他甩锅“文化差异”,说自己真要约就直说。网友不买账:丹麦再开放,也没有连发十条不算追的道理。更尴尬的是,他嘴上说“不是约会”,却拿不出聊天记录自证,只留下“群发”嫌疑越描越黑。
我扒了去年ATP内群采访,几位女选手被问到“收到男球员私信怎么办”,答案出奇一致:不熟就无视。有人补一句“偶尔同赛事会收到‘晚上喝一杯?’,装没看见就算体面”。可见卡林斯卡娅不是第一个被盯,只是第一个掀桌。鲁内被当典型,只能怪自己撞枪口。
别误会,男单梯队里爱私信的远不止他。一位WTA后勤老哥私下透露,“排名前五十里至少五六位把社媒当相亲软件,姑娘不回就换目标,反正比赛密集,下站还能遇见新人”。只是以前没人公开点名,圈子睁只眼闭只眼。卡林斯卡娅把窗户纸撕了,后续有没有更多人站出来,才是看点。
赛事方目前装死。ATP和WTA章程都没写“禁止私信求爱”,除非涉及威胁或贿赂。规则空白意味着姑娘只能自救:要么学卡林斯卡娅直接曝光,要么学库德梅托娃把“已婚”挂简介。可笑的是,鲁内们依旧可以换账号继续群发,零成本。
鲁内世界排名一度冲到前十,球风凶悍,公开照里全是少年得志的张扬。如今赛场外被贴“已读不回专业户”,商业团队估计头秃。有品牌私下放话,再出负面就要重谈代言系数。职业网球靠奖金更靠赞助,他若真因“手滑”丢合同,哭都来不及。
球迷区也分裂。一部分觉得“年轻人正常搭讪”,另一部分怼“十次私信=骚扰”。数据网站Tennis Abstract顺手做了个投票,问“你认为球员私信异性同行算越界吗?”24小时超三万票,67%选“看次数和内容”,说白了大家不反对认识,反对轰炸。群众眼光雪亮,鲁内偏偏踩线。
再说文化差异。丹麦人确实习惯直来直去,可“对方不回继续发”放哪都算冒犯。卡林斯卡娅一句“他给每个人都发”直接拆掉鲁内的遮羞布:这不是文化,这是流水线撒网。以后他再输比赛,评论刷的恐怕不是“手感冷”,而是“私信冷”。
事情发酵三天,两人都没退赛。卡林斯卡娅正常练球,拍照时还把帽檐压到最低,摆明不想继续聊。鲁内这边更新社媒,只晒体能训练,评论区已关。双方团队统一口径:专注下一站。可谁都明白,下次抽签若同一半区,媒体镜头比球探还勤快,尴尬值拉满。
更微妙的是,女子球员更衣室开始流传新暗号“DK”——别问,就是丹麦缩写。据说姑娘收到不熟私信,先互问“是DK吗?”一旦确认,立刻共享黑名单。鲁内若知道自己成了行走的警示牌,不知还会不会笑哈哈说“文化差异”。
网球全年无休,下一站维也纳,再下一站巴黎,故事不会完。鲁内能不能用成绩把话题拉回球场?别的人会不会被继续点名?规则书会不会加上“社交骚扰”条款?全是未知数。唯一确定的是,卡林斯卡娅已经示范:不说话≠默许,沉默也能响亮。
所以,十个表情包也抵不过一次已读不回,Tennis boy们,长点心吧。下次比赛抽签要是再撞上,你猜她是看球还是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