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冲垮堤岸,行道树连根拔起,城市主干道成河。2025年9月24日,台风“桦加沙”以13级风力登陆阳江海陵岛,中心气压低至955百帕,八级风圈覆盖400公里。这场今年以来全球最强的台风,不仅撕开了城市的防风外壳,更揭开了沿海城市在气候危机下的深层脆弱性。
“桦加沙”并非偶然。它在高海温中两天内跃升为超强台风,巅峰风速达62米/秒,成为全球“风王”。登陆时恰逢天文大潮,风暴潮叠加强降雨,广东沿海多地出现海水倒灌。而就在它登陆的同时,第20号台风“博罗依”已在南海生成。这不是一次孤立的自然灾害,而是气候系统失衡的持续信号。
阳江并非毫无准备。近年来,该市推进堤防达标加固三年攻坚行动,规划治理114.36公里海堤,目标在2026年将防洪(潮)达标率提升至88.17%。12宗病险水闸启动除险加固,32个内涝点实现智能监测,应急避难体系覆盖全域。台风来临前,全省启动二级应急响应,阳江实施“五停”措施,26家商超储备足够40天的生活物资。这些举措有效降低了人员伤亡。
但工程防御有其极限。再高的海堤,挡不住持续上升的海平面;再密的排水管网,扛不住短时破纪录的降雨。2023年全球平均海温创历史新高,南海表层水温长期高于常年1.5℃以上,为台风快速增强提供燃料。气候模型显示,未来每升温0.5℃,强台风比例将上升14%。阳江的基建升级,本质上是在与加速的气候变轨赛跑。
真正的重塑,不在灾后重建,而在空间重构。《阳江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明确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控沿海开发强度,推动“陆海统筹、生态优先”。省一级的《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25—2035年)》更要求将气候风险纳入所有规划前置评估。这意味着,未来十年,哪些区域可以建设,哪些必须退让给自然,将由气候韧性而非经济冲动决定。
红树林的修复、碧道系统的建设、海洋牧场的布局,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生存策略。当城市学会在海岸带“留白”,为风暴潮预留缓冲空间,才能真正实现与台风共存。阳江的转型,是中国万千沿海城市的预演。我们无法阻止“风王”来临,但可以选择如何重建。
未来的城市,不在于能征服多少海岸线,而在于懂得向自然退让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