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第五名。
一块奖牌都没拿到。
我知道,很多人看到这个结果,第一反应就是“天才陨落了?”“不行了?”。
全运会女子双人10米台决赛,聚光灯打下来,18岁的全红婵站在那,手下意识地按了按右膝盖。那块黑色的肌贴特别显眼,懂行的都知道,那是伤。
搭档王伟莹拍了拍她,俩人对视一眼,起跳。动作还是那个味儿,流畅,标准,但入水的水花,就是大了那么一点。
就这一点,决定了她们和领奖台无缘。
走下场的时候,她脚步有点慢,又扶了下膝盖,但脸上没啥表情,对着镜头还笑了笑。
这画面,多少人看不懂啊。他们只记得那个14岁用“水花消失术”震惊世界的女孩,那个17岁就拿到三枚奥运金牌的“爽文主角”。在他们眼里,全红婵就等于冠军,不拿冠军就是失败。
可他们没看见她膝盖上的肌贴,也没听见她赛后采访时轻描淡写的那句“脚很痛”。
她说:“受伤之后训练确实苦,跳水的时候脚很痛,但能完整坚持下来这场比赛,自己还是很棒的,加油!”
你听听,没有抱怨,没有借口。脚痛,但坚持下来了,就很棒。这是一个18岁小姑娘,对自己最真实的肯定。
但网上那些声音呢?从她183天调整复出开始,就没停过。“全红婵胖了”,这几个字传得比她拿冠军还快。青春期发育,身高长了,体重自然也上来了,这是自然规律。她为了控制体重,戒了最爱的零食,天天吃营养餐,可还是有人拿着放大镜盯着她。
这次没拿奖牌,质疑声更是满天飞。
就在这风口浪尖上,央媒出手了。而且是12小时内,连发两条。
第一条,直接公布成绩:第五名。然后跟了一句:“虽未摘牌,但这份在困境中的坚持值得肯定,加油!”
这话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告诉所有人,别一天到晚只盯着奖牌。看看人家是怎么带伤坚持下来的。
没过几个小时,第二条来了。直接放出全红 panoramic 采访视频,配文里点明了:“18岁的全红婵,在发育期与伤病的挑战下,用坚韧诠释了体育精神的真谛。”
这信号,够清楚了吧?
央媒这不是在安慰,这是在给所有人上一课。第一,体育不只有冠军,还有一种价值叫“坚持”。面对发育和伤病这种“致命难题”,她没怂,完整比下来了,这本身就比金牌更有力量。
第二,这是在给年轻运动员建一道防火墙。网上那些冷嘲热讽,什么“天赋耗尽”,甚至造谣“耍大牌”的,央媒这两条动态,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直接告诉那些人:理性点,别苛责,给运动员一个健康点的环境。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央媒在提醒大家关注运动员的长远发展。别等人家拿了冠军就捧上天,遇到点困难就踩下地。身体发育、伤病管理,这些才是决定一个运动员能走多远的关键。
说白了,央媒就是要扭转那种“唯金牌论”的歪风。
这事儿,跳水女皇郭晶晶早就看透了。她以前接受采访时就说过,运动员要学会过滤掉外面的声音,别被负面评价困住。
郭晶晶自己就是从发育关、伤病关里一路拼杀出来的。她太懂了。所以你看她从来不轻易评价晚辈,被问到全红婵,也只是说“她很有天赋,更重要的是能坚持下去”。
前辈的智慧,就是为后辈减压。郭晶晶当年也为体重问题头疼过,但她靠着调整和适应挺了过来。现在全红婵走的,正是郭晶晶们当年走过的路。
如今的全红婵,每天还是提前半小时到训练馆,先做40分钟康复理疗,再开始训练。她的笔记本最后一页写着:“不怕输,怕不拼。”
这次的第五名,对她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事。不过是成长路上又一个印记罢了。
央媒这两次点名,其实是说给那些只看结果的人听的:竞技体育的初心,是看一个人怎么在挑战中突破,在失利后站起来。
而不是数他脖子上一共挂了几块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