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新片25万票房“跌穿地板”,成龙逆袭抢头条中小成本电影的春天还会来吗?
不是我故意吓唬人,这两天中国电影圈真是上演了一出“冰火两重天”。一边吴京的新片《再见坏蛋》上映4天,票房沦落到25万,这数字放在热闹暑期档里就像深夜KTV里的清场警铃,清冷得让人心疼。另一边,成龙大哥的《捕风追影》票房亮眼,甚至好莱坞老IP《死神来了6》都能冲破五千万,简直就是“吴京喂蚊子,成龙血洗市场”。问题来了,以前只要有吴京名字就票房起飞的神话,为啥这次失灵了?中小成本电影还要不要活下去?电影圈,是不是变天了?我们慢慢劈一劈这锅瓜。
先说吴京。这哥们前两年可是“赚钱机器”一枚一手《战狼2》,一脚《流浪地球》,票房一嗓子能吼晕半个华语电影圈。哪知道这回遇上了滑铁卢,四天25万票房后面“0”都不忍心补。网上评论一片摇头,电影院排片几乎不给面子,这种“萎靡成绩”,放在以前,不亏本才怪。有网友看完之后点评“剧情就像翻旧账”,完全没有新鲜劲儿。笑点更别提了,什么醉酒丢彩票桥段,隔壁小卖部大爷看了都说假。前有王牌动作片如日中天,今有小温情片收割寂寞,观众简直一秒变脸。为啥同一个吴京,观众这会儿就不买账?
其实挺扎心的,说到底观众胃口变了。你以为老百姓还在为谁是“硬汉天花板”争得面红耳赤?现在小朋友用手机点外卖,电影好不好看分分钟就刷遍朋友圈。与其说是吴京不灵了,不如说套路太老,观众早腻了。《再见坏蛋》温情路线,讲收债哥们帮助小孩实现愿望,听起来挺暖,但剧情像十年前的韩剧翻版,是个老母鸡也能下出来。而且宣传再努力,网上口碑死活起不来,谁都不会为信仰充值。别说是明星,卖家秀和买家秀都被玩坏了,观众这点智商还能被“明星光环”带走?再说了,同期还有成龙新片和好莱坞大连发,国外IP加喜剧加上特效狂轰,国产小制作早就悬在空中,好像随时都要被一阵风吹走似的。
大伙先别急着替吴京惋惜。咱们承认,以前的吴京神话,在今天确实有点跟不上节奏。他这些年,饭碗基本靠动作、特效硬撑着。观众的好奇心可是吃惯大鱼大肉的,现在“回锅肉”再好吃也难下咽。《流浪地球》系列的宏伟场面、硬朗形象确实是加分项。但当这些炫目的特效褪色,内容支撑不住的时候,大家吃瓜群众该怎么说就怎么说“故事太拉了,老套路审美疲劳”。观众都不是傻子,不会再单纯为某张熟脸买单。你看连成龙都得想办法翻新花样,《捕风追影》能卖出好票房,那得益于他不断折腾,不断变。再说中小成本片,本来就不是明星啥都能带得动的年代,挂上大名也只能锦上添花,雪中送碳那是想得美。而观众的眼睛,尖得很——你想混口老本,抱歉,“自家兄弟都得自己救”。
可事情哪会这么简单呢?一场电影市场的大洗牌,波涛汹涌得很。你看今年暑期档,好莱坞老树开新花,海外IP接连上市,观众的热情一下子全扑到大制作和续集身上。谁还在乎什么“心灵鸡汤小温情”?国内观众的“信仰充值”已不复存在,就问你一句你还记得上次为某位大明星专门花钱进电影院是哪年吗?看看《死神来了6》,情节一如既往地扯,但票房蹭蹭往上翻,这就是人家IP的底气。再转头看吴京的新片,宣传搞了路演,现场热闹得像赶大集,但到了实际售票那一步,数字还是扎心。说明啥?市场大爷给你面子,钱包可不给你机会!光靠温情、明星效应没用,必须有新卖点、硬货才行,不信你看同期的《捕风追影》,成龙大哥明显找回了观众最想要的那点劲儿动作、幽默、创新,有料你才有人气。有时候,不是观众变无情,是内容真有点拉胯。
现在市场表面看似平静,实际上却暗藏杀机——更大的危机来了。曾几何时,中小成本电影凭“清流”“走心”“小而美”还能挤进市场缝隙,搞出一波话题赚点口碑。可现在呢?高成本大片如狼似虎,资源几乎被大制作瓜分净光。平台更精明,愿意花钱买影响力和保证产出的项目。小成本电影不仅资金紧张,连上映、宣传都受限。如果内容没新意、没趣味、没惊喜,观众真的一秒钟都不会给你机会。分歧更深了有导演坚信“内容为王”,也有从业者直言“没有钱砸市场才不会自己长腿。”吴京这次栽了,粉丝说“大家太苛刻”,黑粉冷嘲热讽“看腻了”,资本方盘算盘得精,直接观望。好家伙,这市场,简直一锅大杂烩。别说翻身,中小成本电影要活下去,都像在刀尖上跳舞——跳一会儿累了,再不更新就彻底出局。
说白了现在这市场就一个字——“卷”!导演和投资人还指望着老套路混日子,观众早就不是“三岁小孩”了。你看吴京这回翻车,谁都怪不着。是观众苛刻吗?不是,是没啥让人惊艳的地方。连温情片里的人物都照抄十年前韩剧,剧情比隔壁小区的八卦还“无新意”,你让我们咋买单?成龙大哥显然比吴京机灵,知道市场在变,就努力改变。现在光拼明星、不动脑子,观众拿钞票投票,说白了没啥戏。如果接下来中小成本电影还只知道守株待兔,别说翻身,活下去都悬了。说真的,“温情+梦想+明星=票房”的老方程式,注定要吃灰了。别再盼奇迹,自己动点脑筋才是出路。
现在小成本电影遇冷,砸钱请大明星、讲“老掉牙”的温情故事就是出路?那观众变挑剔就得全怪明星失灵了?你拍电影的时候是为了满足谁——资本的算盘,还是普通观众的胃口?大家觉得呢,国产电影要搞创新冒险,还是该回头去找“特效+情怀+明星”的安乐窝?你站哪一边?留言说说,看谁的“算盘”敲得最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