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全市的经济盘子,两大引擎跑得特别稳。是服务业,规模以上服务业营收直接干到525.6亿元,比去年同期涨了18.8%,相当于多赚了近百亿。这里面交通运输业涨了13.4%,科技服务业更猛,直接飙了118.8%,相当于去年赚1块今年能赚2块多,可见科技赋能的效果多明显。
消费市场也没掉链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8.8亿元,增长8.9%。更有意思的是网络零售额,一下涨了44%,也就是说大家在网上买东西花的钱,比去年多了快一半,线上消费的热度完全起来了。
投资方面同样有看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1%,尤其绿色算力和人工智能领域,投的钱比去年多了140%,这可是未来产业的重头戏。工业也不甘示弱,增加值增长6.6%,其中电器制造业增速直接冲到814.3%,这速度简直像坐了火箭,妥妥的工业新亮点。
不过把视线落到各个县区,就能发现“冰火两重天”的情况。先看领跑的赛罕区,GDP724.3亿元,增长31.4%,离700亿大关就差一点,照这势头,今年全年突破1500亿完全有戏。
跟包头昆都仑区的756.6亿元比,差距就剩30多亿,下半年超过去不是没可能。为啥赛罕区这么猛?一方面是区域性金融中心在发力,另一方面乳制品产业一直在扩张,再加上几个重点项目落地,动力自然足。
再看潜力股土默特左旗,GDP197.4亿元,增长17.7%,离200亿就差个零头。更关键的是,它和回民区208.2亿元的差距,现在只剩10.8亿元,二季度单季就多赚了29.7亿元,这后劲真是越来越足,慢慢把和其他城区的差距拉近了。
当然也有暂时落后的县区,比如武川县和清水河县。武川县GDP33.2亿元,增长14.2%,虽然也在涨,但还是排在最后,和清水河县的34.4亿元差不多。为啥这两个县增速慢?主要是产业太单一,没有新兴产业帮忙拉一把,只能靠传统产业慢慢往前挪,想快也快不起来。
呼和浩特这半年能跑这么快,政策帮了大忙。市里推的“六个行动”,从产业升级到招商引资,再到民生保障,每一项都踩在了经济发展的点子上。还有国家的“东数西算”战略,正好契合呼和浩特的绿色算力发展需求,等于给本地产业发展开了个“绿灯”。
展望下半年,要是能保持这势头,全市GDP有望冲刺5000亿元,赛罕区甚至可能反超准格尔旗,成为自治区经济强区。不过也得注意,有些靠资源吃饭的产业,转型还没完全到位,而且各县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还在,这些都是接下来要慢慢解决的事。
其实呼和浩特这半年的经济密码很简单,就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靠服务业拉着消费跑,另一条腿靠绿色算力、人工智能这些创新产业往前冲。不管是本地居民想找工作、抓机会,还是投资者想选方向,盯着这两个点准没错。
当然也盼着武川、清水河这些县区能快点找到适合自己的产业路子,一起把呼和浩特的经济做得更稳、更扎实。毕竟经济发展不是一个县区的事,只有大家一起发力,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