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尚昆人生最后阶段的真实写照

发布日期:2025-09-18 点击次数:123

花篮与花圈簇拥着北京柳荫街这处幽静的院落;一封封来自海内外的唁电和唁函,承载着各界人士的深切哀思与哀悼之情。

1998年9月14日凌晨1时17分,这一刻,悲恸笼罩了大地:我们敬爱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忠贞不渝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杰出领导者杨尚昆同志,不幸与世长辞。

悲讯传遍,前来致哀的人群络绎于途;哀伤的乐声中,众人向他的遗像深深鞠躬,表达敬意。

一位退役的将军赠予了一副挽联,其辞曰:“沙场挥鞭,将军气概显赫;帷幄之中,长者风范长存。”

一位中年干部笔锋深沉,写下:“魂魄随风,与先辈同赴仙途,精神所系,遗训犹在,嘱托后辈继续传承。”

澳门一位声望卓著的贤达人士挥毫献上悼词:“跨越世纪辉煌蓝图,继往开来,稳如磐石,自得安宁。”

……

一串串挽联,一阕阕悼歌,默默诉说着人们对于这位为共产主义理想毕生奋斗的卓越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的深切敬意与无限缅怀。

身为资深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及军事家,杨尚昆同志投身革命事业长达七十余载,全心全意地为我国人民的解放与建设事业奉献了全部心血,并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93年,他正式从党和国家领导岗位上退居幕后,依然坚定地维护并支持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各项事务,持续关注并投入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同时,也享受着退休老人的宁静晚年。然而,在他92岁华诞刚刚落幕不久,无情的疾病便无情地向他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本月7日,杨尚昆同志因病情恶化,入住了我军解放军301医院。他的健康状况受到了党中央的深切关切。中央领导同志明确指示:尚昆同志乃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务必全力以赴,采取一切可能措施进行治疗。自那以后,众多知名医学专家纷纷从兰州、天津、上海等地汇聚至北京,为尚昆同志的健康竭尽全力。

病情持续恶化。

8月19日,从湖北抗洪前线回来不久的江泽民总书记来到301医院。为了转移杨尚昆同志对病痛的注意力,总书记只同他谈今年的抗洪救灾问题。这样,总书记和尚昆同志共同谈起大堤上出现的险情,谈起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江泽民说:“当前,三江流域遭遇了罕见的特大洪水,这无疑给我们带来了重重困难,然而,党中央和国务院已经部署了多种有力措施,我们坚信,我们必定能够战胜眼前的暂时困境。”杨尚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流露出对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充分信赖与深切期望。

在前往吉林进行考察的前夕,李鹏委员长专程探访了医院。在与医院领导的交谈中,他深情地表示:“尚昆同志乃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其人生历程历经风雨,意志坚韧不拔。愿他在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料下,能够战胜病魔,恢复健康。”

8月20日,朱镕基总理甫从湖北、江西的抗洪一线归来,便马不停蹄地赶往医院进行探望。在朱镕基总理详细阐述今年特大洪水的情况以及中央政府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时,杨尚昆同志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满怀深情地表示:“只要你们有办法,我便感到无比欣慰!”

9月1日,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亲临医院探望,并与杨尚昆同志亲切交谈,话题自然地转向了家常。李瑞环动情地说:“您一贯以宽厚长者之姿为人称道,我久怀敬意,今日终于得偿所愿,前来探望。”他衷心祝愿杨尚昆同志精神饱满,早日恢复健康。杨尚昆同志亦对李瑞环的关心表示由衷的感激。

9月1日,医院再次发出病危通报。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等闻讯也相继赶往医院看望,指示医生尽力抢救。

无论在杨尚昆同志病情加重入院治疗之际,抑或他仙逝之后,社会各界人士均以各式各样的方式,传达着对逝者的深切关怀与哀思。

刘英同志,张闻天同志与杨尚昆同志之间深厚战斗友谊的见证者,莅临现场。她清晰地忆起,在张闻天同志遭受不公批判的艰难时刻,是杨尚昆同志不顾个人安危,给予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患难之中,更显真情。刘英同志感慨道:“尚昆同志是真正爱护和关怀同志的人,他敢于直言,不畏权势,品行正直,我对他深感敬佩。如今他突然病倒,我心中甚是担忧。”

刘少奇同志的夫人王光美来了。在杨尚昆同志的病床前,她静静地呆了很长时间。杨尚昆和刘少奇是几十年的战友。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尚昆同志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副书记,奔赴华北前线,协助当时任北方局书记的刘少奇创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推动华北地区群众抗日运动的高涨,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是少奇同志诞辰100周年,病中的杨尚昆同志还撰写纪念文章。他说:“岁月流转,我对少奇同志的怀念愈发深厚,尤其是每念及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所遭受的磨难,心中便难以平静。今逢他诞辰百周年之际,即便身处病榻,我仍竭尽所能地写下这篇怀念他的文章,以此表达我的一份责任。”目睹昏迷中的杨尚昆同志,王光美同志泪水涟涟。她轻轻地吻了吻杨尚昆同志的手,诚挚地祈愿他早日康复。

数位老战友的亲属莅临。王若飞、秦邦宪、叶挺、邓发等“四·八”烈士的子女们,至今仍难以忘怀的是,在1996年“四·八”烈士遇难五十周年之际,已从领导职务上退休的杨老不顾年届九十高龄,特地赴延安出席纪念活动。他向他们详细讲述了“四·八”烈士的英勇牺牲过程,阐述了烈士们对党和人民的卓越贡献,并对年轻一代寄予了深厚的期望。

昔日在广东共事的同仁重逢。他们铭记于心,1978年12月至1980年底,杨尚昆同志曾身兼中共广东省委第二书记、副省长的重任。他坚定地贯彻实施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转移工作重心至四化建设的历史性决策及一系列方针政策,并积极参与领导广东实施特殊政策、试办经济特区等开创性工作。他明确指出,广东应“先行一步”,精心铺展改革开放的宏伟篇章,使广东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锋与示范地区。

杨尚昆同志全力协助邓小平同志推动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发和开放。在他的书房里,至今醒目地摆放着一张邓小平同志和他亲切交谈的彩色照片。工作人员回忆道,1989年至1991年连续3年春节,杨尚昆都是同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过的。他坚决拥护邓小平同志关于思想要解放一点,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的主张,鼓励上海人民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在杨尚昆同志病情加重之际,邓小平同志的家人,包括夫人卓琳及子女,以及彭真同志的家人,夫人张洁清与子女们,均特地送上了精心挑选的花篮,以表达他们深深的关怀与诚挚的祝福。

一束束鲜花,一次次探视,表达了人们对这位革命老人的深深敬意。正如国画大师刘海粟为他80寿辰时作的一幅松柏图所题:云水襟怀,松柏气节。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即使是生病住院期间,杨尚昆同志仍关注着国内外大事,关注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读报、看文件,是他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看电视,他最爱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片。一次,《焦点访谈》报道某县粮食局严重亏损却在农发行挂帐盖豪华宾馆,他看了气愤地说:“若不严惩此类败家子,必将影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面对一些粮食企业收粮时做假账的报道,他忧虑地表示:“我们过去曾因造假而付出惨痛代价,如今一些地方仍旧如此,这怎么可以!”

病情加剧,阅读报纸成为了一种奢侈,于是他请工作人员代为朗读。《人民日报》与《参考消息》成了他必读的刊物,内容涵盖从国内到国际,从政治到经济,包罗万象。对于一些关键文章,他甚至会要求工作人员朗读两遍以加深理解。

在与病魔抗争的日子里,他始终关注灾情的发展。当从电视上看到富饶的两湖平原变成水乡泽国、许多百姓痛失家园,他难过得流下了眼泪;当看到大批解放军指战员奔赴抗洪一线,日以继夜地坚守在大堤上,他说:“战士们真是辛苦了!”对于那些在抗洪前线玩忽职守、临阵脱逃的基层干部,他愤慨地表示:“这样的干部必须严查严处!”在军民并肩作战,日夜守护大堤的感人画面面前,甚至有人因劳累晕倒在工地上,他又由衷地感叹:“我们应当向他们学习!”尤其是目睹亿万民众纷纷慷慨解囊,筹集一车又一车抗洪救灾物资的动人场景,他满怀自豪地对工作人员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战胜洪灾的坚实后盾。”

疾病的折磨,使杨尚昆的身体日见消瘦,体重很快由刚入院时的80公斤,降到60公斤、50多公斤……原来的睡衣显得过于肥大,工作人员要给他换一件,他坚决不让,说:“当前南北正值灾荒,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我们应当节约。你们当中谁会缝纫,能否帮我将腰部收紧一些?”

为了向灾区民众传递一份真挚的关爱,他特地叮嘱身边的每一位工作人员积极参与捐款捐物。在8月初,目睹灾区迫切需要各类药品之际,他毅然决然地指示子女将银行中存放的2万元现金悉数捐出。这笔款项,正是他和夫人李伯钊在恢复工作后所补发的工资,至今已积存了二十余载。

今年伊始,杨尚昆同志重返故土,抵达香港,这片他离别已久的土地。他在此期间拜访了众多老友,受到了香港人民的热烈欢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阴影笼罩,时刻牵动着杨尚昆同志的心弦。他曾连续数日密切关注香港股市的动态。在与身边工作人员的交流中,他总是不自觉地涉及国内外经济形势。他满怀信心地表示:“有祖国的坚实支持,香港必定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

在入院初期,杨尚昆同志的身体状况尚属良好。彼时,中央电视台正热播《叶剑英》与《朱德上井冈》两部历史题材影片,那些熟悉的历史画面,激起了他对革命战友的深切缅怀之情,同时也勾起了他回顾与总结党的历史的思绪。

今年正值我党、国家与军队三位杰出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同志百岁诞辰。作为他们的亲密战友,杨尚昆同志心中涌动着对逝去同袍的深切怀念。开年之初,他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相知相识五十载——我所知的恩来同志》,随后便着手策划并撰写追忆刘少奇和彭德怀同志的文章。对于这两篇文章的内容、主题、架构以及文风,他均提出了详尽的要求。在他的亲自指导下,这两篇文章均已圆满完成。住院期间,他亦反复审阅,并就修订提出了新的意见。

他反复强调,历史乃客观之事实,唯有公正对待、如实记录,方能对得起先辈的辛勤耕耘,不负当下之人,亦不辜负未来之世。

自1926年伊始加入我党,杨尚昆同志与党并肩走过了长达七十余年的风雨历程,亲身经历并见证了中共党史上诸多重大事件。1935年1月,他出席了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勇敢地指出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重大失误,坚定地支持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方针。会议结束后,他与彭德怀同志一道,严格执行毛泽东的战略战术,率领红三军团英勇作战,成功夺取娄山关,并与红一军团协同作战,再次攻克遵义城,实现了红一方面军在长征途中的首次重大胜利。同年8月,他被任命为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随毛泽东同志率领的右路军行动,坚决抵制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行径。在危急关头,他协同叶剑英同志巧妙周旋,成功帮助毛泽东等领导人和大部分中央红军脱离险境。

去年春日,杨尚昆同志向党中央递交了一份报告,其中诚挚地表达了其将毕生经历付诸笔端的强烈愿望,该请求很快便得到了党中央的批准。在同志的亲自筹划与指挥下,回忆录的撰写工作迅速展开。自去年始,直至入院休养,他先后与撰稿人进行了近九十次的深入交流。在部分章节初稿完成之后,他又提出了大量修改意见。即便在住院期间,他也始终牵挂于心,多次询问进展。他将此项工作视为对党和人民应尽的一份最后职责,时刻关注着,倾注了老一辈革命家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眷恋与深情。

即便医护人员竭尽全力,杨尚昆同志的病情却持续恶化。他比喻道:“我的身体状况如今堪比濒临崩溃的长江大堤,正处于极端危险的边缘,正承受着严酷的考验。”

为了查明病因,医生曾在杨尚昆身上三次进行脊椎穿刺,并伴随活检。这种检查非常疼痛,但他每次都强忍着,积极配合。护士心疼地问他:“疼不疼?”他总是说“很痛吗?”他总是回应:“不痛,不痛。”

有一时期,因每日需输液,他的双手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针孔,瘀血斑驳。无奈之下,只得改用颈静脉穿刺。鉴于他血小板计数偏低,极易发生出血和感染,医院方面犹豫不决。杨尚昆听闻此事后,勉励医生们克服疑虑。在穿刺过程中,他忍受着剧痛,身体颤抖,却始终未发出一声呻吟。在他的默契配合下,手术得以顺利完成。

杨尚昆同志曾长期担任中央保健委员会主任一职,对治疗配合的必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多次明确要求医务人员对他病情的真实情况不要有所保留,并希望得到坦诚的告知,以便于更好地配合治疗。在第二次会诊中,院方以委婉的方式向他透露了所患疾病的真相,他神情平静地回应道:“得知自己患有此病,我心感沉重,但也感到欣慰,因为你们向我坦陈了实情。请你们大胆进行治疗,我定会全力支持。”

得知病情之后,杨尚昆展现出超乎寻常的从容。每当医生检查结束后,他都会艰难地支撑起病弱之躯,坐起身来,向众人挥手致谢,表达由衷的感激。面对新来的医生,他总会关心地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并叮嘱要妥善安排他们的起居。对于刚加入的护士们,起初她们或许有些拘谨,而他便会忍着身上的痛楚,与她们亲切地交谈,讲述笑话,以减轻她们的紧张感。

始终投身于治疗与抢救一线的医生达万明和范利表示:他,既是一位慈祥和蔼的长者,亦是一位意志坚定、不屈不挠的老人。

为了尽快恢复体力,每当身体有所好转,杨尚昆便在病房中坚持进行散步。尽管医生建议他走8圈,他却总是咬紧牙关,坚持多走两圈。

医生小靖至今难忘那日午后的一幕:杨尚昆的身心均显虚弱,食欲大减。然而,他语气坚定地表示:“我要将进餐视作一项政治使命。”当天,他艰难地吞下了两碗粥。医生将彭真同志曾乘坐的轮椅推至他面前,他执意要起身坐坐。稍后,他又要求站立片刻。尽管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汗珠不断涌出,他依旧顽强地站立了数分钟。他感慨道:“只要能够活动,便意味着我的身体尚有活力。”

病魔肆虐无情。在极度虚弱中,杨尚昆深知生命之灯即将熄灭,于9月2日的下午4点钟,他将家人召集至病榻前,召开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场家庭会议。

“今日召集各位,旨在交代数事,亦需商讨数端。人生终有终结,望各位勿过悲戚……”

“至于我的身后事宜,首先恳请中央予以从简处理,尤其是今年我国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理应更加节俭。记得1996年,我曾前往太行山探望当地的乡亲,他们热切期望我将来能重返故土。然而,那将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因此,我更倾向于在火化之后,将骨灰送回我的家乡潼南,与四哥一同安息。”杨闇公埋在一起。”

家庭会议结束后,杨尚昆始终徘徊在半梦半醒之间。在清醒的时刻,他仍坚持让工作人员为他朗读报纸,关切地询问灾情进展,以及大堤的状况。不时有陷入昏迷,待醒来后,他又要求继续读报,直至9月6日,即进行胃插管手术的前日。

工作人员唏嘘着对记者说,首长同病魔进行了顽强斗争,他希望活到下个世纪,因为他还有个未了的心愿,希望能亲眼看到祖国早日统一,希望到香港、澳门、台湾走走看看。今年初,他亲自去香港,看到了回归后香港的繁荣。不久前,他还对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马万祺说:“待澳门回归祖国之际,我定要登门拜访,一睹回归后的澳门风采。”

杨尚昆同志已离我们而去。他带着平静的深思和满怀的憧憬离去,坚信他的继任者必将成就老一辈未曾了却的夙愿。

首页
电话咨询
QQ咨询
辉达娱乐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