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豆怎么突然没人要了?中国这次一句话也没搭理,美国农民的心都凉了半截,连特朗普都急得在社交网络上连发好几条“求购”——可中国还是稳如泰山,一点反应都没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大豆这种我们平时觉得不起眼的农产品,居然能让两个大国在全球“掰手腕”,而且还搞得美国人睡不着觉,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最近一段时间,美国中西部的农场主们真是愁云惨淡。往年这个季节,他们的仓库基本都要清空一半,因为中国的订单早就飞过来了。但今年,仓库里堆的大豆已经快顶到屋顶,旧豆还没出门,新豆又得收割。伊利诺伊的农民吐槽,说自己种了几十年地,第一次遇到这种卖不出去的尴尬局面。更郁闷的是,家里的收入“缩水”,有些农场甚至连下个季度的贷款都还不上,路上到处挂着倒闭的农场招牌。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凯莱布·拉格兰出来公开喊话,说现在的危机比2018年那次还严重。毕竟,中国买走了美国大豆四分之一的产量,一旦中国不下单,农民日子马上就难过起来。
美国农民的难处还只是表象,其实整个全球大豆贸易的格局正在悄然生变。过去几十年,美国是中国最主要的大豆供应商,没有哪个国家能撼动它的位置。但现在,风向彻底变了。大量数据显示,巴西和阿根廷这些南美国家正在快速“抢单”。2024年,巴西对华大豆出口量直接干掉美国,成为中国最大供应国。人家不仅产量高,价格还低、运输更方便。美国去年对中国出口2200多万吨大豆,今年9月却几乎颗粒无收。市场变了,格局也跟着颠倒了。美国原本牢牢把控的市场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南美人的主场。
再说中国这边,显然不是临时起意。其实早在上一轮中美贸易摩擦的时候,中国就开始未雨绸缪。首先是自己“苦练内功”,大豆振兴计划一上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这些大豆主产区大面积扩种。2025年预计国产大豆能达到2100万吨,虽然还没法完全自给,但这已经让中国底气足了不少。同时,中国还跟巴西、阿根廷签下长期大单,提前把几个月的仓库都“包圆”,甚至还投资了国外的港口和铁路,确保南美大豆能顺利送到国内。
除了直接买豆,中国还在饲料和储备上动了不少脑筋。大豆主要用来榨油、养猪鸡牛。中国这几年调整饲料配方,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很多地方还储备了超过800万吨的大豆库存,足以撑过市场短期波动。这样一来,美国再怎么“断供”,中国也不慌。实际情况是,现在中国进口的十船大豆,有七船来自巴西,美国的那点份额在进口总量里连个零头都不够。
说到底,市场不是靠喊话或者撒娇就能拿下的。美国这波大豆卖不出去,价格直接跌到每蒲式耳8.22美元,比农民的生产成本还低15%。特朗普急了,一会在网上喊中国来买大豆,一会又对中国企业挥舞制裁大棒,甚至把大豆问题和外交、石油捆绑在一起,生怕中国不给面子。结果中国这边啥反应都没有,订单还是“挂零”。有意思的是,特朗普喊得越大声,美国大豆期货越跌,连华尔街都觉得这招没用,农民更是有苦说不出。
其实说到这里,很多朋友会问,既然美国大豆这么便宜,为什么中国还是不买?答案其实很简单,除了价格以外,运输路线、供应链稳定性、政治风险、甚至大豆的含油量和蛋白含量,巴西豆都比美国豆更有优势。巴西大豆到岸价能做到每吨400美元以内,美国还得加税运费,成本飙到700多美元。一来一回,谁划算谁就赢。一家研究机构Safras & Mercado的报告显示,光九月中国就锁定了巴西800万吨大豆,十月还有400万吨,这还不包括未来的长期投资。
从背后看,这其实不仅仅是贸易问题,更是政治和战略博弈。特朗普眼下最着急的是选票。美国农业州向来是共和党的铁票仓,大豆卖不出去,农民日子不好过,中期选举一到,谁还会投票支持?美国农民自己也明白,2018年那场贸易战的教训还在,市场份额一旦丢了,再想抢回来就难了。现在的中国,不仅有了供应链的多元化,还敢于在谈判桌上“坐得住”,不用再看美国的脸色行事。
专家们也都看得很明白。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直接说,现在的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艰难,特朗普的政策让农民骑虎难下。策纬咨询公司(Trivium China)的分析师Even Rogers Pay表示,中国已经做好了完全不买美国大豆的准备。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战略定力和十年布局的结果。只要中国的供应链能保证稳定,国内产量稳步提升,短期市场波动根本难不倒中国。
其实,这场大豆风波离我们每个人都不远。中国能稳住大豆供应,就能稳住油价、肉价,让老百姓的餐桌不跟着国际风云“坐过山车”。这场中美大豆博弈让我们看到,只有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在全球化大潮中游刃有余。美国想靠喊话和“肌肉”解决问题,最后只能自讨没趣。未来我们还会看到更多类似的较量,但谁准备得更充分,谁就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