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江交通破局难!地铁27号线北延卡资金,市域铁路难满足24小时需求

发布日期:2025-10-09 点击次数:199

年吞460万标箱的成都国际铁路港,咋就留不住80万常住人口的通勤脚步?早上出门先挤公交转快铁,到主城区少则80分钟,多则俩小时,比去隔壁德阳还费劲。可偏偏这地方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物流枢纽,货物能发往全球,当地人却被通勤死死卡住——这就是青白江眼下最扎心的矛盾,而大家盼的地铁27号线北延,到底能不能解这个局?

要说最被期待的方案,肯定是27号线三期北延。从二期终点黄田坝站往北伸15公里,直接扎进青白江城区,不光能服务城北产业带,还能给铁路港的员工省不少事。更关键的是,现在27号线日均客流才67万人次,要是能连上青白江,客流妥妥往上走,形成“地铁拉人流、人流带产业”的闭环,这账算下来一点不亏。可为啥没容易?看看替代方案就知道了,有人提3号线北延,可3号线红星村站高峰时段单向客流都4.1万人次/小时了,早挤爆了,再延伸不光解决不了青白江的问题,还得把3号线拖垮,这路子根本走不通。

真正的坎,其实是钱。修地铁不是过家家,每公里得花9个亿,想收回成本,通常得靠“轨道+物业”模式,也就是卖沿线的高价地。可青白江2024年的宅地起拍楼面价才2980元/㎡,再看看温江、龙泉驿,随便一块地都7000多,这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按这个地价算,要平衡1公里地铁的成本,得卖出30万㎡高价住宅用地,青白江根本扛不住。这就形成了个恶性循环:没地铁,年轻人宁愿往新都、华阳跑,企业招人都难,人口吸引力上不去,地价自然涨不起来;可地价不涨,又没资金修地铁,这不就卡住了吗?

更让人琢磨不透的是战略和现实的错位。青白江手里握着国家级口岸、自贸区、综保区,还是成都北向扩张和成德眉资同城化的关键棋子,按理说交通得跟上战略地位。可看看同是成都区县的新津,早就通了地铁,而人口更多、产业更核心的青白江,却还在靠快铁撑着。再往深了说,成都地铁除了1、2号线,多数线路都得靠补贴运营,就拿1号线举例,日均80万客流、年客流2.67亿人次才撑得起来,财政部门自然不敢轻易把钱投到客流风险高的区域,青白江的地铁梦,又多了层现实阻力。

现在能指望的,是市域铁路这个折中方案。宝成铁路公交化改造预计2028年通车,还有青金线(S12),规划了10个站,时速160公里,高峰20分钟一班,听着还行?可跟地铁比就差远了——地铁平均3分钟一班,晚十点还有车,青白江铁路港是24小时作业,三班倒的工人半夜下班咋回家?市域铁路晚九点可能就停运了,“随到随走”根本指望不上。至于远期规划的S1、S10、S15线和L1低运量线路,虽说写进了2021版成都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可都没纳入近期建设计划,想等着用上,还得熬不少年。

那这局就破不了了?其实也不是。短期来看,先把市域铁路和地铁的接驳做好,比如在天回镇站把宝成铁路公交化和27号线连起来,再优化区内公交线路,让铁路港到居住区的路更顺;中期可以在港区里铺点轻量级的有轨电车或者智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长期来看,27号线北延的廊道必须留好,等将来人口多了、地价上去了,再一次性开工,别到时候想修都没地方。更重要的是,得跳出“靠卖地补地铁”的老思路,青白江有铁路港的产业流量,能不能围绕这个找新的融资模式?这或许才是关键。

说到底,青白江的地铁困局,从来不是修不修一条线的事,而是城市怎么平衡战略定位和民生需求的考题。物流车能把货物送遍全球,当地居民却难把通勤时间缩到1小时内——这反差提醒我们,交通不光是路的事,更是区域公平、产业生态和城市竞争力的事。成德眉资同城化要推进,北部区域要崛起,青白江的交通必须破题,这不仅是给80万居民一个方便,更是给国际铁路港一个更通畅的未来。

你身边有没有住在青白江的朋友?他们通勤路上最头疼的是等车还是堵车?要是让你选,会更盼着市域铁路快点通,还是地铁27号线北延落地?来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首页
电话咨询
QQ咨询
辉达娱乐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