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来袭 为何香港一家三口冒险观浪酿悲剧

发布日期:2025-10-09 点击次数:172

2025年9月23日下午3时25分,台风“桦加沙”尚未正面登陆,香港柴湾嘉业街的防波堤上,一家四口站在咆哮的海浪前拍照。下一秒,巨浪扑来,母亲与5岁儿子被卷入怒海,父亲奋身跃下救人。三人被救起时,母子已无呼吸心跳,仅靠急救恢复生命体征。同一时间,全港正处在八号风球之下,政府已连发多道禁令:不要出门,不要近岸,不要观浪。

这起事件不是孤例,而是老调重弹。尽管香港保安局早在7月就通过《【无畏风雨 • 时刻守护】》公开呼吁市民“不要出去追风逐浪”,警务处也多次警告此类行为违法,但每逢台风来袭,总有人奔赴海岸线“打卡”。2025年的“桦加沙”尚未达到“山竹”级别,悲剧却已上演。我们不能再轻描淡写地归因为“一时冲动”——这是系统性风险意识的溃堤。

数据虽未公开统计,但救援记录从不缺席。仅2025年内,消防处已在台风期间执行多起近岸救援任务;民众安全服务队年年待命,皆因有人无视警告。当政府反复提醒“留在安全地方”,而公众仍前赴后继,问题已不在警示力度,而在认知错位。许多人将台风视为奇观,而非灾难。他们用手机对准海浪,却没意识到自己正成为下一个被拍摄的事故画面。

有人辩称“只看一眼就走”,实则危险已在靠近。防波堤湿滑、风速突变、浪高不可测,哪怕站立不动也可能被“疯狗浪”吞噬。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类行为常以家庭为单位——父母带着孩子冒险,把生死置于一场短视频流量之前。这不是勇敢,是责任的失守。家庭的第一要义是保护,而非制造危机。

公共管理亦有改进空间。尽管警告频发,但重点观浪点缺乏物理阻隔与实时监控。若在柴湾、大美督等热点加装围栏、感应警报或巡逻无人机,或可减少悲剧。法律层面也应明确:八号风球下擅闯危险区域造成公共资源浪费者,是否应承担部分救援费用?新加坡已有先例,值得参考。

风会过去,记忆不该褪色。每一次追浪,都是对自然的挑衅,对社会的负担,对家人的不负责任。请记住:真正的勇气,不是站在巨浪前自拍,而是知道何时转身回家。安全从不发生在风口浪尖,它藏在你决定不出门的那个瞬间。

首页
电话咨询
QQ咨询
辉达娱乐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