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抗战题材的剧集像雨后春笋一样纷纷上线。
刚刚因为《归队》里抗联战士那些艰难坚持的场景,看得我都眼眶湿润了。
翻开《阵地》,又被那些“笔杆子抗战”的文化人打动到流泪。
都是在谈家国情怀,不过两部剧走的路线可真是完全不一样。
果不其然,“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句话放在这两部剧里简直说得再贴切不过了!
一、《归队》
《归队》一上线,热度就一直不减,持续火爆不断。
只要你留意点,就会发现,火势也是有它的道理在里面。
《归队》一开头,胡军扮演的老山东在雪花纷飞的严寒里找大队,忙碌着不停地走着。
为了能活下去,他拼命掰开一块块马粪,仔细找寻里面的食物。
一粒玉米籽在马粪里,稍微冲洗一下,就变成了宝贝。
他心里明白,多吃一颗玉米粒,就能多干掉一个鬼子。
当福庆跟排长老山东说自己还剩一个饼的时候。
排长听了,心里乐开了花,赶紧把那块饼分给了战士们。
战士们忍不住了,每人只舍得掰个小碎片。
当饼子送到排长手里的时候,居然还剩下一大块。
没有刻意营造那种苦难的感觉。
其实是借助这些细节的描述唤起观众的共鸣感。
这些细节不只是“卖惨”,还暗藏着《归队》那最与众不同的讲故事方式。
它没有谈“英雄”,只是说“人”。
从普通抗联战士的角度出发,看似小事,却折射出那段拼死拼活、艰难险阻的斗争史。
让观众明白,战争的残酷不光体现在战场上的血战,更深深地影响到普通人的生活点滴。
除了那种“接地气”的角度之外,《归队》的演员阵容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胡军为了更贴合老山东这个角色,可真拼了,专门减了37斤。
在那冰天雪地的东北地区不断摸爬滚打,真是对敬业精神没得挑剔。
李乃文扮演的班长汤德远,可是咱们小队里的顶梁柱。
本事不俗,脑筋转得快,感情也特别细腻。
在几次迷路遇到危险的场景里,那种拼命想活下去的心情真是真切地表现出来了。
就比如救出被日本人追赶的兰花儿,跟饿狼拼死搏斗的那股狠劲,真让人觉得震撼。
转头一看李二毛已经结束了,心里那股难过和遗憾,真是一阵刺疼。
那无声的表演别提多有劲头儿,一位真正的抗联战士就在台前跟大家展现出来了。
袁姗姗饰演的卫生员兰花儿,充满生机,充分展现了医者仁心的那份情怀。
陈靖可扮演的神枪手田小贵,干脆利落,枪法表演火辣十足,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归队》靠着“苦于真”这个角色挺稳了脚跟。
《阵地》呢,靠的可不仅仅是打打杀杀的场面,更多的是展现了那份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信念的执着,在那么一堆抗战剧里算是走出了自己的一条不同的路子,给人耳目一新。
二、《阵地》
“起来,起来……”这歌声一响,立马带你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让人感觉仿佛瞬间穿越回去了似的。
别具一格的开场,一下子就让人觉得,《阵地》可不是那么容易搞定的事。
随着越来越激烈的音乐响起,冯绍峰扮演的夏衍拉开了那扇木门。
他的身影一露面,屋里等待的人们马上都露出了久别重逢的喜悦。
那句“要把《义勇军进行曲》唱遍大江南北”更是把大家的热情彻底点燃了。
在歌声中,北平学生“二·九”运动的场景慢慢展开了。
学生们手持标语牌,顶着敌人的炮火,与警察对峙着。
课本上那冷冰冰的文字,竟变成了一幕幕真实可感的画面。
真没想到,一部强调“文化抗战”的剧,刚开头就能如此深地打动人心!
没有一味聚集在前线那血迹斑斑、炮火纷飞的场面上,反倒把焦点放在了后方“笔杆子们”的战场上。
说起周恩来推动创办《救亡日报》的那一段,真是让人听了都觉得十分精彩。
夏衍担当主编,刚回国的郭沫若则担任社长。
原本这是件挺激动人心的事情,可一听说要和国民党的潘公展一起合作办事,感觉就有点尴尬了。
大家都懵了,都在想,为什么要和“他们那边”的人搭伙儿呢?
直到周总理明确指出,“合办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声音正大亮堂,话语权得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说到文化抗战,比起枪林弹雨的硝烟,得更讲究步步为营啊!《阵地》在挑人方面“选对了”。
冯绍峰演夏衍,一开始这选角可是闹得不少人议论纷纷。
毕竟,粉丝们对冯绍峰的印象大多停留在他那古装偶像的模样上。
只是在《阵地》里的表现,他终于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成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剧里,夏衍一听到《义勇军进行曲》,冯绍峰眼眶里差点湿润了。
那种感觉,完全是对民族精神的共鸣和感动,真是自然而然又发自心底。
王劲松扮演郭沫若,毫无疑问成了剧中的一大亮点。
把郭沫若那股文人的骨气和对抗强权时的坚定不屈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站在废墟上,大声呼喊:“文化不亡,民族不灭。”
那一双坚毅的眼神配上激烈的语气,一瞬间让台下的人们都热血沸腾起来。
就像郭沫若从历史的长河中走出来似的,活生生地展现在大家眼前。
李晨把李克农那份冷静沉着、聪明伶俐的样子,描述得可真挺贴切的。
不管是跟敌人周旋时候的镇定自若,还是办事时候的果断坚决,都让人觉得挺有范儿。
李晨表现得得心应手,完全打破了观众对他在综艺里的刻板印象。
三、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在选材方面,这两部作品都以真实的抗战故事作为背景,毫无疑问。
《归队》讲述了东北抗联十四年艰难拼搏、奋勇作战的真实故事。
故事围绕一支被打散的抗联小队展开,生动地展现了普通人在历史的大潮中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精神。
《阵地》走出惯常套路,特别着眼于1938到1944年间桂林的“文化抗战”,用不同的角度呈现那段特殊历史。
专注于文化界的人士用笔当武器。
用新闻报纸、文学作品这些方式,搭建出一座别具一格的精神长城战场。
弥补了抗战题材在文化抗战叙事上的空缺。
《阵地》走出新路,把文化抗战这个一直不太被深入讲述的领域再次摆到大家面前。
在选材方面,创新程度更高一些。
从故事情节来看,《归队》用的是多线并行、交错推进的方式。
里面穿插着挖参、酒馆斗智斗勇这些带着浓浓东北味道的场景。
把故事弄得更精彩、更吸引人,最终都围绕着归队这个重点来展开。
就是说,《归队》这段剧情节奏有点慢了,稍微有些拖沓。
比如在队员们相互找寻的过程里,一些反复的小插曲搞得有点唠叨,拖得有点长。
《阵地》在节奏的安排上,掌握得刚刚好,紧凑和松弛之间拿捏得挺到位。
它既把文化抗战那宏大的历史背景给展现出来,又反映了当时那复杂的局势。
再加上细腻的情节设计和扣人心弦的冲突矛盾,牢牢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让大家真正融入到这段特别的抗战历史里,感受到那段难忘的岁月。
两部剧都请的是实力派演员来演绎,演技绝对值得期待。
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可是偏偏要分个高低出来。
在角色的神韵塑造方面,《阵地》的老戏骨可能会更有看头。
结语:
看完《归队》接着刷《阵地》,所谓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嘛,主要不是为了比谁更厉害。
主要让人明白:抗战剧不应该只有一种样子。
它还能展现战士们在冰天雪地中,为了回到队伍里,不得不啃树皮、分残饼的那份坚韧不拔。
也能看到在风雨交加的时候,文化人挥笔如剑,用报纸搭起防线,那份热忱可真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