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川普访问前,李在明送上大礼,中方不买的东西,韩国想接盘

发布日期:2025-11-20 点击次数:93

特朗普访韩前两天,韩国突然爆发“豆腐危机”。 全国上百家豆腐作坊因原料短缺面临停产,而美国大豆正因为中国的全面停购堆积如山。 这个看似巧合的时间点,隐藏着李在明政府艰难的外交抉择。

2025年10月24日,韩国豆腐行业协会发布紧急通告,称国内大豆库存仅能维持两周生产。 江原道已有43家豆腐工厂停产,首尔超市的豆腐价格单周上涨12%。 韩国进口大豆的60%用于豆腐制作,这一民生食品的短缺直接冲击普通家庭餐桌。

与此同时,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截至10月中旬,美国大豆库存达到1670万吨,创下历史新高。

中西部豆农的仓库里堆满滞销大豆,市场价格比去年同期下跌35%。 这一局面源于中国从2025年5月起完全停止采购美国大豆,转向南美市场。

李在明送给特朗普的龟船模型上刻着“死即生,生即死”六个汉字。 这个细节被韩国媒体反复解读。 龟船是16世纪朝鲜名将李舜臣抗击日本侵略的传奇战舰,而那句箴言出自老子《道德经》。 分析认为,这暗示了李在明对美韩关系的复杂态度。

美韩贸易谈判的核心分歧在于3500亿美元的投资结构。 美国要求韩国以现金形式直接投资,而韩国希望设立投资基金分期投入。

这个数字相当于韩国年度预算的七成,而韩国去年对美出口仅为1320亿美元。

汽车关税是另一个争议焦点。 美国已将日本汽车关税下调至15%,而韩国汽车仍面临25%的关税。 这可能导致现代和起亚汽车在美国市场失去竞争力。 2024年,韩国对美汽车出口占总出口额的18%。

韩国大豆危机背后是政府的“国产大豆扶持计划”。 2023年,韩国将大豆列为进口管理品种,通过配额限制控制供应。

但今年秋雨导致国产大豆减产20%以上,价格比进口贵了3-4倍。

韩国豆腐行业协会会长金明洙表示:“国产大豆根本满足不了需求。 ”

中国停止进口美国大豆的背后是长期战略布局。 2024年,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同比增长42%,从阿根廷进口增长31%。 同时国内大豆产量比2018年提升85%。 这种多元化战略使中国在大豆贸易中占据主动。

韩国缺乏类似的战略储备。 该国豆腐行业高度依赖进口,而政府近年收紧进口规模导致供需失衡。 面对危机,韩国政府可能考虑追加进口,而美国正为大豆滞销发愁。

这种“巧合”引发外界对政治交易的猜测。

李在明政府推行“实用外交”理念。 与前任尹锡悦的“价值观外交”不同,李在明更注重实际利益。 在访美前,他先访问日本,与石破茂达成17年来首份联合声明。 这一举动被解读为展示外交独立性。

同时,李在明派出特使团访问中国。 由前国会议长朴炳锡领衔的代表团强调“重视中韩关系”,用了“扣好第一粒纽扣”的形象说法。 这些外交动作显示韩国试图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

在国防领域,李在明公开表示,到2030年韩国要成为全球第四大国防强国。 他强调:“韩国国防应该由韩国自己承担。 ”这一表态在战时指挥权仍掌握在美国手中的背景下显得意味深长。

美国将粮食作为外交工具的趋势日益明显。 2024年,美国曾以粮食援助为条件,要求埃及在联合国投票中支持其立场。

类似手段可能应用于美韩关系,通过控制大豆出口影响韩国政策。

韩国豆腐生产商面临两难选择。 使用国产大豆会导致成本上升,而依赖进口有可能受制于国际政治。 首尔一家豆腐厂老板说:“我们的小本生意经不起这样的波动。 ”

特朗普访韩期间,韩国政府计划授予他国家最高荣誉勋章——无穷花大勋章。 但观察人士认为,真正的外交礼物可能隐藏在贸易协议中。 大豆进口可能成为谈判筹码。

中国在大豆贸易上曾有过教训。 2001年到2004年,大豆价格在国际粮商操纵下暴涨暴跌,导致国内九成压榨企业倒闭。 2008年建立储备体系后,价格才稳定下来。 这一经验促使中国推动进口多元化。

韩国缺乏类似的战略储备体系。 该国粮食自给率仅为22%,远低于中国的65%。

这种结构性弱点使韩国在粮食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

美韩贸易谈判还涉及半导体领域。

美国要求韩国限制对华半导体出口,而中国是韩国半导体的最大买家。 2024年,韩国对华半导体出口占总出口的28%。 这一矛盾使李在明政府面临艰难抉择。

豆腐危机暴露出韩国粮食安全的脆弱性。 尽管政府鼓励本土种植,但耕地有限和气候条件制约了产量。 专家建议建立多元化的进口渠道,但短期内难以实现。

特朗普的访问恰逢APEC峰会前夕。 这次会晤可能决定美韩贸易协议的走向。 大豆问题虽然看似微小,却牵连着更大的地缘政治博弈。

韩国超市的豆腐货架前,主妇们议论着价格上涨。 而在大洋彼岸,美国豆农望着满仓滞销的大豆发愁。 这两幅画面勾勒出当前国际贸易的复杂图景。

首页
电话咨询
QQ咨询
辉达娱乐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