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大盘站上一个整数关口,比如3000点,4000点,我就总想起我们村里那口老井。
每逢大旱,村长就会带着一群人对着井口烧香磕头,又是作揖又是念叨,仿佛只要仪式感做足了,第二天井里就能自动冒出水来。
这事儿灵不灵呢?
有时候还真灵,因为祭拜完没两天,天就下雨了。
但大家心里都清楚,下雨是老天爷的事,跟磕了多少头,没半毛钱关系。
现在的A股市场,这个4000点,就是那口老井。
市场连续干旱了这么久,人心惶惶,突然指数给你冒出个“4”开头的数字,大家就乌泱泱地围上来了,成交量也放大了,券商板块作为“村里的锣鼓队”也开始敲敲打打,气氛瞬间就烘托起来了。
仿佛站稳了4000点,牛市的甘霖就要普降人间,人人都能分一杯羹。
这种集体性的心理按摩,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哭笑不得的。
我们首先要对这种“整数关口崇拜”进行一次彻底的“祛魅”。
4000点这个数字,本身没有任何魔法。
它跟3999点在基本面上没有任何区别,但它在人性层面,却是一道巨大的分水岭。
这是一种典型的“锚定效应”。
就像超市里9.9元的商品,我们总觉得比10元的便宜很多,尽管只差一毛钱。
4000点就是一个心理账户的开启键,它给无数在市场里迷茫的灵魂提供了一个极其简单的叙事:“兄弟们,新时代开始了,赶紧上车!”
这种叙事的杀伤力是巨大的。
它能让最谨慎的资金变得冲动,也能让已经亏得没脾气的账户重新燃起希望。
于是我们看到,尾盘资金加速流入,成交额突破两万亿。
这背后是什么?
是基本面突然改善了吗?
是所有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一夜之间翻倍了吗?
都不是。
本质上,这是一场由“符号”引爆的、关于“预期”的狂欢。
券商为什么会成为最靓的仔?
因为在所有人的剧本里,牛市来了,第一个受益的就是卖铲子的券商。
这逻辑硬不硬?
特别硬。
但这更像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大家因为相信牛市要来,所以去买券商,券商的上涨,又反过来加强了“牛市来了”的信念。
一个完美的逻辑闭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就这么开始了。
但是,历史这个糟老头子,总喜欢在大家最嗨的时候,讲一些扫兴的冷笑话。
A股历史上,4000点从来都不是什么伊甸园,反而更像一个高危的是非之地。
无论是2007年还是2015年,指数在4000点上方的日子固然有过辉煌,但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更剧烈的颠簸和更深刻的调整。
它像一个舞台,把人性的贪婪和恐惧都放大到了极致。
在4000点以下,大家可能还在为了一两个点的涨跌斤斤计较;一旦越过这条线,很多人就开始幻想一两个月的翻倍收益了。
心态一旦失衡,动作就容易变形,追涨杀跌,满仓梭哈,各种在3000点时你告诫自己绝不能犯的错误,在4000点之上,都变得那么情有可原。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市场的这种狂热,往往还需要外部“疫苗”的加持。
你看,市场一边在为站上4000点欢呼,一边又伸长了脖子,紧张地等着两件事:太平洋对岸那两个老头要谈什么,以及美联储那帮人到底降不降息。
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一场真正健康的、内生性的牛市,应该是基于自身经济的强劲复苏和产业的创新突破,应该是自信满满,闲庭信步。
而我们现在这种,一边高喊“牛来了”,一边又把身家性命寄托在外部环境的“好消息”上,这叫什么?
这不叫牛市,这叫“应激性反弹”,或者说,是一场“预期依赖型”的行情。
这里就引申出一个反直觉的“冷知识炸弹”:市场对外部利好的依赖程度,恰恰是衡量其内生强度的一把尺子。
越是需要靠着“降息预期”、“会谈顺利”这种外部输血来维持体温的行情,其自身的造血能力就越值得怀疑。
今天有色金属这些周期股的异动,本质上就是在赌美联储放水。
这就像一个病人,不是靠自己锻炼身体恢复健康,而是天天盼着医生能多给一针吗啡。
吗啡能止痛,甚至能带来短暂的快感,但它治不了病。
一旦外部的“好消息”不及预期,甚至出现一点风吹草动,这种建立在沙滩上的楼阁,其脆弱性就会暴露无遗。
所以,对于周四的行情,乃至更长远的走势,纠结于指数是继续冲高还是震荡,其实意义不大。
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这场由一个“数字符号”点燃的行情,它的燃料到底是什么?
是扎实的业绩增长,还是虚无缥缈的人心和预期?
如果是前者,那我们可以多点耐心;如果是后者,那我们就要多一份警惕。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去预测大盘的点位,那是神仙干的活儿。
我们能做的,是在这种狂热的氛围中,保持一颗平常心。
看懂这场游戏的本质:它是一场关于人性的博弈,而4000点,只是一个放大了博弈情绪的催化剂。
你可以参与,但你心里必须清楚,你是在跟一群情绪化的人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场子里玩牌。
不要把村长的“求雨仪式”当成气象科学,更不要因为仪式过后真的下了雨,就认为村长能呼风唤雨。
说到底,这市场就像一场大型社会实验,我们都是小白鼠,还是自带干粮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