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最后一班车怕是已经开走了。
我猜它走的时候,连喇叭都没按一声,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把自己从锦城花园总站的历史里抹掉了。
今儿晚上这地方,安静得像个废弃的片场,只有几盏路灯敬业地打着光,照在几台同样要被淘汰的老伙计身上,那感觉,怎么说呢?
就特像一个时代的葬礼,连个哭丧的都没有。
所以,官宣了,从明天一早起,咱们广州2路公交,这条在城里“混”了七十多年的老炮儿,就要跟它处了36年的锦城花园总站,一刀两断,各生欢喜了。
新码头在哪?
珠江新城的天汇广场。
你听听这名儿,一听就是钱和机会堆起来的地方。
2路公交这是要“脱贫致富”,奔向人生巅峰了。
站在这即将被遗忘的角落,感觉自己贼像个大怨种,专门跑来看前任如何风光“再嫁”。
空气里那股子机油和尘土混合的老味道,怎么闻怎么呛人。
这出戏码,其实剧本早就写好了。
天汇广场是谁啊?
那是CBD的心脏,是这座城市财富流动的总开关。
而锦城花园呢?
一个守着东风东路,看着孩子们一年年长高,自己也慢慢变老的老街坊。
一个代表未来,一个守着过去。
你说,城市这个“渣男”,会选谁?
当然了,你要是跟管事儿的聊,他们能给你摆出一万个理由,什么“优化公交线网”,什么“提升资源效率”。
听着都对,都特有道理。
就像公司裁员,HR总能把话说得比花儿还漂亮,但潜台词就一个:你没用了,可以滚了。
这座城市就是这么个急性子,永远在更新版本,谁跟不上,就直接把你踢出游戏。
可人不是代码啊,删了就没了。
这2路公交,它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它是无数广州人活生生的记忆载体。
你甭看它现在破破烂烂的,想当年1952年它刚上路那会儿,也是风光过的。
后来几经变迁,从如意坊到豪贤路,最后在1989年安家锦城花园。
这一条线,串起了多少人的前半生?
在没空调的车厢里摇摇晃晃去上学,在拥挤的人群里闻着邻座身上的肥皂香下班……这些乱七八糟的碎片,拼起来,就是广州这座城市的温度。
现在,这根带着体温的线,要被硬生生地嫁接到那个“高冷”的未来去了。
以后车上的聊天内容,八成要从“今天买咩餸啊”,变成“下午三点有个会,PPT做完没”。
光想想那画面,我就起一身鸡皮疙瘩。
这不是简单的挪个窝,这是连魂儿都给换了。
我相机里存着几张它的“遗照”,有几张拍得还行,得感谢圈里大神坚少供图。
你看这张夕阳下的剪影,文艺是文艺,但我们这种“老司机”看门道。
从这车的型号,就能扒拉出一汽巴士当年的家底;从车身上的广告,就能咂摸出那个年代广州人的消费品味。
我们玩的,根本不是摄影,是城市考古。
所以,这事儿真不能简单地看成是公交公司的一次“业务调整”。
这背后,是城市发展的一道选择题:是要效率还是要人情?
是要未来还是要记忆?
很明显,广州毫不犹豫地把票投给了未来。
这座城市啊,永远给你画饼,也永远在你吃撑了之后把桌子掀了。
最后一班车估计早就消失在夜色里了,连个背影都没留下。
它就像一个决绝的负心汉,头也不回地奔向了它的锦绣前程。
而我们这些被留下的“前任”,也只能对着这几张照片,和一段矫情的文字,假装深沉地,跟一个时代说拜拜了。
嗨,谁让咱生在广州呢?
一座永远在拆旧建新,永远让你觉得昨天才刚刚过去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