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轩:7岁参军9岁走长征,身负26伤,29岁被授中校成全军最年轻

发布日期:2025-11-22 点击次数:123

九岁,你在干啥?玩手机还是看电视?想想1935年,有个和你差不多大的娃,背着比自己还高的枪,走完了两万五千里。

这个娃叫向轩,后来成了全军最年轻的中校之一。这故事听着玄乎,但每个细节都带着血与火的温度。

娃娃兵的血色童年

向轩的起点,是一场血色的悲剧。他的母亲是贺满姑,江湖人称“湘西双枪女侠”,是贺龙的亲妹妹。

可英雄的血脉,在那个年代也意味着无尽的凶险。向轩才两岁,就和母亲一同落入敌手。

他亲眼看着母亲受尽酷刑,却始终没有低头,最后高喊着口号慷慨赴死。那一天,战争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一个两岁孩子的心里。

之后,他跟着姑姑贺英,在动荡中过了五年。流离失所是家常便饭,苦难磨砺了他的筋骨。可命运并没放过他,姑姑贺英也牺牲了。

七岁的向轩,成了真正的孤儿。他没有哭,而是带着一支沾着血的手枪,找到了舅舅贺龙的部队。

他仰着小脸,声音却异常坚定:“大帅,俺要当红军!”贺龙看着这个小不点,眼眶湿了,摸着他的头说:“好,你就是红军的娃娃兵了!”

草鞋踩出的长征路

进了红军队伍,向轩成了一名勤务员。别看他人小,送起鸡毛信来比兔子还快,有时扮成放牛娃就能骗过敌人的岗哨。

1935年,长征开始。九岁的向轩已经是通信班的副班长。爬雪山时,他的草鞋早就烂了,光着脚丫在雪地里走,脚趾冻得像胡萝卜。

战友心疼他,让他骑会儿骡子。他直摆手:“让伤员骑,俺能行!”转头看到一个发高烧的战友,二话不说就背起来,硬是走了十里地。

过草地更是要命。粮食没了,就煮皮带吃。有次他饿得不行,抓了把野菜就往嘴里塞,结果中了毒,差点把命丢了。

醒来后,他第一句话是:“这野菜比皮带还难吃!”一句话把满脸愁容的战友们都逗笑了。日子虽苦,他胸前却别着战友用野草编的“勋章”,美滋滋的。

战场上的“向博士”

到了延安,向轩进了抗日军政大学。白天学文化,晚上练军事。14岁那年,他吵着要去打鬼子,成了358旅的通信员。

他爱琢磨事儿,用两个罐头盒加一根铁丝,居然搞出了个“土电话”,在战场上还真管用。战友们都开玩笑叫他“向博士”。

1948年荔北战役,22岁的他已是工兵连长。部队被敌人的碉堡死死压制,又缺重武器。向轩看着老乡的汽油桶,突然有了主意。

他带人把汽油桶改装成炮筒,塞满炸药,点火。“轰”的一声巨响,碉堡飞上了天。敌军都懵了,以为共军有了什么新式武器。

但在最后一次爆破中,敌人的机枪突然扫射,为掩护战友,他右眼中弹,全身中了26处伤。昏迷三天三夜,醒来第一句话是:“碉堡炸了没?”

最年轻的中校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全军授衔。年仅29岁的向轩,被授予中校军衔,成了当时最年轻的中校之一。

其实按他的战功,授上校都够格。但他死活不同意,他说:“那些牺牲的战友连军装都没穿全,我能活着领衔就知足了!”

后来,他担任成都军区军械科副科长。有新兵在食堂看见他排队打饭,惊讶得筷子都掉了,不敢相信这个看着像炊事班长的老同志,竟是位战功赫赫的中校。

结语

退休后,向轩家里最值钱的,就是满柜子的革命史料。他时常给后辈讲过去的故事,讲那些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牺牲的战友。

2023年,97岁的向轩老人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他身上的那些伤疤,是他一生最闪亮的军功章。

或许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孩子如何能扛着枪走完两万五千里。但那个年代,正是无数个像向轩这样的“红小鬼”,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一个民族的希望。英雄不问年龄,信仰才是最硬的底气。

首页
电话咨询
QQ咨询
辉达娱乐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