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不让中美决定未来,德国工业遭受重创,默克尔警告成真

发布日期:2025-11-22 点击次数:71

刚在韩国釜山见面,中美两国代表还没完全落座,德国总理默茨就赶紧站出来表态:“绝对不能让美国和中国来掌控我们未来的技术发展和走向。”

这话听起来还挺有气势,不过仔细想想德国的工业现在这个样子,心里不禁那个啥,底气到底从哪来呢?

过去德国的工业,制造业真是顶天立地啊,经济的半壁江山都靠它支撑呢。汽车、化工、机械哪个不牛,放出去都能搅动一池春水。

眼看着裁员风潮悄然来袭,工厂不是减产就是搬走,连咱们老百姓过冬都得被叫去洗冷水澡,这日子真是越过越难了。

这么大的反差,真让人忍不住琢磨,德国的工业到底经历了啥才走到这一步的呢?

能源断供:廉价俄气退场,工业根基塌了

德国工业能迅速崛起,得感谢那便宜的俄罗斯天然气帮了大忙。

过去几十年里,超过一半的天然气都来自俄罗斯,稳定又实惠的能源,简直让德国的化工厂和钢铁厂像提款机一样赚得丰厚。

原本以为这样的好日子能一直延续下去,可是俄乌冲突一爆发,北溪管道遭到炸弹袭击,一切都变了样。

没有了俄气的供应,德国只好转向美国买高价的能源,或者从印度进口转手的天然气。

价格一下子就翻了两倍多,工业用电的花费在这三年里涨得让人震惊。

能源可是工业的命脉,这么一涨价,靠能源撑场的产业一下子扛不住啦,规模也就硬生生缩了一大截。

以前,化工大佬们靠低价能源赚得风生水起,现在只好减产化肥原料,甚至考虑把在德国的工厂关掉了。

钢铁厂减产了,玻璃厂索性直接搬到了别的国家,机械制造的龙头海瑞克也把生产线搬到了越南。

更搞笑的是德国的能源策略,自己把核电站炸了,想搞环保能源,结果还得从别的国家进口核电。

买来的电先变成氢气,然后用氢气来发电,整一圈操作,效率反而没提高,花的钱还高得离谱。

为了节能,柏林市政府的总统府都得关灯,普通市民则被建议用冷水洗澡过冬。

住户的电力都保障不了,工厂的生产肯定也跟着受影响。

要说,现在在AI这块和中美还得比拼,数据服务器消耗的电量可要比工厂运转还费电。

能源都紧张得很,还怎么谈什么技术创新呢,这不就变成空谈嘛。

芯片卡脖:汽车产业停摆,供应链断了后路

如果说能源紧缺算个大问题的话,芯片断供就像是直接掐断了德国工业的命脉。

德国汽车行业向来享誉全球,可真有人知道么,很多基础微芯片其实还得靠中国相关企业来供应。

荷兰政府突然以国家安全为名,把中资公司安世半导体给接管了。这家公司生产的芯片,可是掌握着大众汽车从雨刷到转向灯这些关键功能的核心技术。

更重要的是,这家公司有大概七成的产能都集中在中国东莞的工厂里。

目前,中国对这类芯片出口提出了个新规,必须用人民币来结算。

要想从欧洲车企买到芯片,必须得遵守中国的规矩。

车规级芯片的认证时间得跑一年左右,德国的车企库存顶多也就能撑十几天到二十天,许多汽车厂也面临着停工的危险。

如今在德国汽车行业里,中国芯片的份额已经算挺大的了,尤其是新能源车,简直少不了这些东西。

中国芯片不仅在能效上优于欧美的那些产品,价格也是相对实惠不少。

之前德国车企还觉得中国芯片不过是备选方案,现在才意识到,没有了中国芯片,整条生产线都转不过来啊。

大众也试图找其他公司帮忙,可那点远水,真帮不上忙,供应链的重整,哪那么轻松就搞定的。

外部的压力也不肯停手,美国先把欧盟的汽车关税猛地提高,大众每年都得多出几亿欧元。

之后,又推出了《通胀削减法案》,靠补贴的方式吸引德国企业把工厂迁到本地。

到了2023年,德国企业对美的投资猛增,大批资金和产能都流向了美国,这也让德国工业的基础变得更弱了。

政策摇摆:选边站出错,亲手葬送优势

说到底,德国工业能走到如今这地步,政策上的摇摆算是个很关键的原因啦。

默克尔那会儿,坚持不偏向中美任何一边,保持贸易的平衡,让德国的企业在世界市场上赚得滚滚而来。

那段时间里,中德之间的贸易关系挺紧密,德国的汽车和化工产品在中国市场很走俏,企业们也能放心地开展布局。

默茨政府一上台,政策立马转了个弯,一方面打算访华洽谈合作,希望继续在中国市场捞钱;另一方面又跟风压制中企,跟着其他国家玩点小动作。

结果,外长因为台湾问题说了些不太妥当的话,直接把去中国的行程给搞黄了,随行的商界代表也一个个撤团不去。

这种左右摇摆的方式,让公司根本没法安心进行长远的打算。

德国公司越来越多地把资金投向中国,像化工巨头巴斯夫在湛江就投资了百亿欧元建新的生产基地。

许多外出的资金中,有不少都投向了中国。

对企业来说,稳定的市场和政策氛围才是真正关乎发展的核心,没有谁愿意跟着政府一起冒险。

默克尔其实早就提醒过,跟中国脱钩可真是会玩火自焚的事。

眼下这情况挺符合预料的,德国车在中国卖得越来越差,而中国本土品牌的销量可是节节攀升。

到了2024年,德国的名义GDP似乎涨了不少,可统计的实际增速却变成了负数,工业不景气带来的影响已经开始露出来了。

现在的德国议会还在讨论是否要重新启动北溪2号管道,这事儿还没定下来。

二十年前,德国靠低价能源打造出了工业的神话;而到了二十年后,因能源战略和政策上的失误,一步步跌向去工业化的边缘。

德国工业遇到的难题,归根到底,是能源供应中断、芯片受制以及政策方向偏差这几方面齐齐发力搞出来的。

在中美两国激烈角逐的局势下,德国一方面想抢占话语权,另一方面却没有稳住自己的优势,反倒因为选错立场和策略失误,把本来坚实的工业基础葬送得差不多了。

这不仅算是德国的一次经验教训,也让其他中小型经济体知道了个道理:在大国争斗里,要搞清楚自己的位置,落实实在的政策,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要不然,再牛的工业传奇,也可能因为多方夹击而逐渐崩溃,变得一无所有。

首页
电话咨询
QQ咨询
辉达娱乐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