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现在流传各种退休金等级表,有的分5档,有的细到10级。 不管怎么分,核心都绕不开那几个数。 我就结合官方数据和身边真实案例,给大家聊聊这个事关每个人晚年的“分级”现实。
比这更紧张的,是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那一档,有人称之为“低保级”。 这个档位里,很多是灵活就业人员或者按最低标准交了15年社保的城乡居民。 我们小区的王阿姨,退休金就1500多,她讲“钱都花在刀刃上,生病最愁人”。 这个数字在很多城市,真的就只是刚过低保线。
那能拿到4000-7000元,就算摸到“小康级”的门槛了。这部分人多是机关事业单位的普通职工、国企的老员工,或者缴费年限长、基数高的企业骨干。 像我一位亲戚,在中学当了三十年老师,退休金5800元。 生活明显从容很多,还能每年安排个短途旅游。
再往上,7000到10000元,算是“优越级”。 能到这个水平的,一般是机关事业单位或国企的管理干部。 他们除了基本养老金,往往还有职业年金或企业年金补充。 我认识的一位原国企部门经理,退休金加年金每月到手一万,退休后换了车,还报了书法班和摄影班,日子过得挺滋润。
最顶尖的,是月入10000元以上的“神仙级”或“富裕生活级”。 这个群体很小,主要是大型国企的高管、行政事业单位的县处级以上干部以及高级职称专家。他们的退休金,加上各种补贴,每月能拿到一两万甚至更高。
这么一分档,差距一目了然。 但你知道这钱是怎么算出来的吗?为啥隔壁老张能比你多一倍?
职工的养老金,主要是三部分加起来。 最基础的是基础养老金,算法和你在职时的缴费年限、缴费基数,以及退休时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挂钩。 简单说,你工资越高、交得越久、退休城市越发达,这部分钱就越多。
第二部分是个人账户养老金。 这基本是你自己存的钱,就是你工作时每月从工资里扣的那8%养老保险费,再加上利息。 退休后,用这个账户的总金额除以一个固定的计发月数来按月发放。 比如60岁退休,计发月数是139个月。
还有一部分叫过渡性养老金,这是给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前就参加工作的人的补偿。
第一,缴费年限是天壤之别。 政策一直强调“长缴多得”,绝不是一句空话。 同样按平均工资缴费,只交15年和交了30年,基础养老金能差出一倍。 我厂里两个同事就是活例子,一个交满15年就停了,现在拿2000出头;另一个干了35年,退休金5000多。
第二,缴费基数直接决定档次。 你的工资水平,决定了你按什么标准交养老保险。 比如在深圳,缴费基数上限是三万多,下限是两千多。 按下限交和按上限交,退休后领的钱能差十倍不止。
第三,你在哪里退休非常关键。 基础养老金的计算,和退休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紧密相关。 这个数,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和普通三四线城市能差出好几千。 同样条件下,在大城市退休,基础养老金自然水涨船高。
第四,单位性质的历史影响仍在。 机关事业单位和部分国企的退休金,普遍还是比一般企业高些。 一方面他们缴费基数通常足额甚至较高,另一方面很多人还有职业年金或企业年金作为第二份保障。不过,随着养老金制度并轨改革,这个差距据说在慢慢缩小。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焦虑,那我的退休金以后还能涨吗? 这个倒是可以稍微放宽心。 国家从2005年开始,已经连续多年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像2025年,人社部也明确为2024年底前退休的人员提高了基本养老金。 调整方式一般是“定额调整、挂钩调整、适当倾斜”相结合,让不同情况的人都能受益。
养老金这笔账,说到底,就是年轻时为年老时的自己存下的一份保障。 它遵循着最朴素的道理:投入越多,持续越久,回报也越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