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上海世博中心,一场名为“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如期而至。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盛宴,更是一次全球治理理念的集中展示。大会的核心成果——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治理中心的正式启动,直指一个残酷事实:AI的“技术狂飙”时代已然落幕,取而代之的是“规则共建”的全球博弈。
这个新成立的中心,其使命绝非儿戏:凝聚全球智慧,推动智力协同,并向世界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最终目标是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全球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这无疑是对当前AI领域无序扩张、风险累积的直接回应。毕竟,当AI的触角伸向社会肌理的每一个角落,从深度伪造到就业冲击,从算法偏见到数据隐私,其潜在的系统性危机已不容忽视。
本届WAIC的规模与成果,堪称历届之最。展览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吸引了800余家企业,展出3000余项前沿展品,其中不乏40余款大模型和100余款“全球首发”新品。更重要的是,《中国智·惠世界(2025)》案例集和《国际人工智能开源合作倡议》的发布,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在全球AI发展与治理中的角色:一个积极的贡献者和方案提供者。大会聚焦AI基础设施、科学智能、智能终端等十大核心板块,这不仅是技术边界的拓展,更是全球治理体系在应对颠覆性技术挑战面前,一次结构性重塑与合作模式的深刻演进。
然而,构建全球共识,从来不是一场轻松的郊游。质疑声此起彼伏:AI技术迭代速度快如闪电,治理响应周期却迟缓如蜗牛,这本身就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现有国际治理机制的碎片化、执行真空和问责匮乏,更是让“行动赤字”触目惊心。更深层次的,是部分国家的地缘政治考量和技术竞争优先策略,它们像无形的墙,阻碍着真正全球共识的达成。这种“发展包装竞争”的叙事,实质上是对全球合作空间的无情挤压。
面对这些尖锐的质疑,中国方案并非空谈。自2023年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以来,中国始终秉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核心理念,强调“发展与安全并重”。这与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治理中心聚焦能力建设、推动普惠共享的目标不谋而合。中国方案的精髓在于弥合“智能鸿沟”,增强发展中国家在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这直接反驳了“治理共识难以形成”的悲观论调。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以及《中国智·惠世界(2025)》案例集和《国际人工智能开源合作倡议》的推出,正是中国通过提供具体实践方案和国际公共产品,来推动全球共识的有力证明。中国在推动具体领域规则落地和实施敏捷治理方面的经验,例如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等场景的务实探索,也为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治理中心探索“新旧结合、分布式治理”的动态灵活机制提供了宝贵借鉴。这有助于克服传统多边机制的迟滞与僵化,确保治理行动的有效性和适应性,避免陷入“议题多而不决、决而不行”的泥潭。
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治理中心的成立,是人类在智能时代迈向成熟的里程碑。它要求我们抛弃狭隘的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的短视,共同构建一个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行动共同体。全球共识,是重塑未来科技秩序的唯一路径,也是智能时代“同球共济”的必然选择。否则,我们面对的将不是智能的福祉,而是技术异化带来的系统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