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八月,退休人群最关心的事儿之一,莫过于养老金有没有“意外之喜”。今年也不例外,各地陆续启动了养老金差额补发政策。尤其是那些每月能领到4500元左右的朋友们,更是掰着指头算:这回我到底能多拿几百块?别急,今天咱就用接地气的话,把这事儿讲明白。
先得说清楚,这次补发可不是人人有份。只有2025年1月以后退休的人才可能赶上这个“红包雨”。为啥?因为我们国家算养老金有个“计发基数”,它像楼市调控一样,每年都要调整。新的一年开始时,新基数还没公布,就只能先按去年的标准给大家打钱。一旦新基数出来了,就得重新核算,把之前少给的那部分一次性补回来。这下子,那些刚刚退下来的刘师傅、王阿姨们可就盼着查账单,看账户里是不是悄悄多了一笔。
具体能补多少,还真不是一刀切,要看三件大事:你交社保交了几年、当初工资高不高(缴费基数)、还有你所在城市今年涨没涨工资标准。
第一条,“工龄长短决定命运”。比如王阿姨辛苦干了31年,而张大爷只缴够21年,其它条件都一样,结果王阿姨每个月比张大爷多领几十块。这和小时候老师奖励学霸糖果一个道理——付出越多,自然收获越丰厚。
第二条,“曾经风光,现在受益”。如果以前工作时工资高,一直按照较高比例交社保,比如按社会平均工资1.2倍来缴,那现在轮到你享福的时候,也会比那些低标准的小伙伴,多分一点羹。同样25年的工龄,高收入者可能每个月又要比别人多二十来块,说出去谁不羡慕?
第三条,“地理位置也重要”。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今年计发基数上涨幅度自然参差不齐。有些东部城市从7100直接跳到7400,有些西部小城只从6400涨到了6600,同样条件下,在东边生活的人还能再乐呵点,这就是所谓“同人不同命”。
咱以孙师傅为例,他今年2月份刚退休,累计29年的社保工龄,以前一直老实巴交按平均值缴费。今年他所在城市计发基数从6900升到了7200,相当于每个月可以被动加薪100元。如果8月份到账,一共6个月,就是600元进账;换成超市购物卡,也是一笔实在的钱啊!
当然啦,这只是个中等水平的数据。有的人资历深厚、单位效益好,再碰上当地政策给力,一个月能加130,一个季度下来就是900+;但若只是勉强满15年的老哥们,每月顶天45块,只够请两顿早茶。不过话说回来,多一分总归是好的,比起存银行利息强太多。
不少人担心自己漏掉福利,其实完全不用操心。一般来说,当地社保局都会自动帮忙结算,到时候打开手机APP或者查银行卡流水就知道结果。如果还想提前问个明白,可以拨打12333热线或者直接去社区窗口咨询,只需报身份证号,很快就有答案。不信,你试试看!
身边不少朋友已经收到通知,有人在朋友圈晒到账单,还有人在菜市场讨论:“听说隔壁小区的大妈一下子领了九百!”其实,无论金额大小,这份来自国家和社会的关怀,都让我们的晚景更温暖、更踏实。而且这种制度设计,也是对长期勤劳工作的最大褒奖——岁月不会亏待努力生活的人。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面对这样的养老政策,你觉得公平吗?是不是该让更多默默奉献了一辈子的普通劳动者分享到改革红利?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