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
法槌落下的声音,估计在北京顺义那座烂尾的“城市生活展示体验馆”里都能听见回响。
当高朋,这位前北京市副市长,听到这个数字时,脸上是什么表情?
我挺好奇的。
是那种学霸突然考了不及格的错愕,还是早有预料的麻木?
毕竟,从云端跌到泥里,这中间的自由落体,足够让人想明白很多事了。
说真的,这哥们儿的履历,单拎出来看,那叫一个漂亮。
一路开挂,从北京地铁的操盘手干到京城父母官,这晋升速度,坐火箭都嫌慢。
年轻,高学历,有能力,浑身都是使不完的劲儿。
他就像那种你永远也追不上的邻居家大哥,等你还在吭哧吭哧解一元二次方程,人家已经开始捣鼓微积分了。
可人生这道题,越往后越复杂,解错了,可没有橡皮擦给你。
判决书里那串数字——4386万,乍一看挺吓人,但你把它掰开揉碎了看,就更有意思了。
从2007年到2024年,整整十七年。
这笔钱不是一次性到账的,是一笔笔、一沓沓,在无数个不为人知的饭局后、办公室里、甚至车里,塞过来、递过去的。
每一笔钱的背后,都对应着一个被改写的机会,一个被扭曲的规则,一个被“帮助”了的人和一个被损害的公平。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贪腐了,这是一种温水煮青蛙式的、长达十七年的自我放逐。
最骚的操作,还得是那个玩忽职守罪。
一个区长,拍板一个项目,最后搞得“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这事儿听着就魔幻。
就好比你请了个米其林大厨来家里做饭,结果他老人家嫌你家锅不好,直接把厨房给点了。
这已经不是厨艺问题了,这是脑子问题。
权力是个放大镜,它能放大你的才华,也能把你的一个小小疏忽,放大成一个无法弥补的黑洞。
高朋显然就是被吸进去了。
当然,整个案子里最耐人寻味、最有嚼头的,是“重大立功表现”这几个字。
啥叫重大立功?
这里面的水可就深了。
是不是他进去之后,突然良心发现,把隔壁老王也给供出来了?
还是说,他手里攥着什么更猛的料,关键时刻拿出来当了个“投名状”?
这事儿咱们猜不透,但可以肯定的是,高朋的故事,可能只是一个更大故事的序章。
他倒下了,但他绝对不是最后一个。
庭审现场,他当庭认罪悔罪。
这个场景,咱们在电视里见得多了,几乎成了“标准结局”。
可我总觉得,这种迟来的忏悔,廉价得就像超市打折的促销品。
当他第一次把手伸向那个装满现金的信封时,他怎么就没想到会有今天?
当他大笔一挥,签下那个不负责任的文件时,他怎么就忘了头上的国徽?
说白了,还是侥幸心理作祟,总觉得那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永远不会掉下来。
高朋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他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权力场里那些扭曲的人性,也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通病。
我们总羡慕那些走得快的人,却很少去想,他们脚下的路,到底干不干净。
所以说,十二年,对高朋个人来说,是一个句号。
但对我们这些看客而言,这事儿留下的一串问号,才刚刚开始。
下一个会是谁?
那个让他“重大立功”的人,又在哪里?
这瓜,怕是还有得吃。
你怎么看?
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