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批奏折:骂官员“糊涂蛋”,还画小老虎,严肃形象全崩塌?

发布日期:2025-11-20 点击次数:158

声明:本篇故事为虚构内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采用文学创作手法,融合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元素,故事中的人物对话、情节发展均为虚构创作,不代表真实历史事件。

大清雍正帝,以勤政严苛闻名于世。他日理万机,批阅奏折如山,从不假手于人。在臣子眼中,他威严而深沉,不苟言笑,仿佛一块千年不化的寒冰。

然而,在这层冰冷的外表之下,却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那些经他御批的奏折,有时会突然出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批语,甚至,还有些意想不到的“涂鸦”。

养心殿的清晨,总是比宫里任何地方都来得早。天色微亮,殿内已是灯火通明,案牍之气混杂着淡淡的茶香,弥漫在空气中。雍正皇帝,胤禛,早已端坐于龙案之后,身着常服,面色沉静,手中的朱笔在一方方奏折上沙沙作响。

“万岁爷,天还没大亮呢,您歇会儿吧。”贴身太监李德全轻声劝道,他手里端着一碗燕窝粥,小心翼翼地放在案边。

雍正头也不抬,朱笔不停,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不容置疑的威严:“歇什么?朕若歇了,这大清的江山社稷,谁来替朕操劳?”他放下手中批完的奏折,拿起下一本,眉头微微一蹙,“这本是哪儿来的?字迹潦草,行文冗长,啰啰嗦嗦,不知所云。”

李德全凑上前一看,恭敬道:“回万岁爷,这是江南道御史刘秉忠的奏折,禀报江南水患灾情。”

“水患?”雍正冷哼一声,将奏折翻到开头,仔细看了起来。奏折里大篇幅地描述了水患的严重性,但对于具体的赈灾措施、灾民安置、官员失职等关键问题,却语焉不详,甚至有些避重就轻。

他越看,脸色越沉。朱笔在奏折上重重地划了几道,批语一气呵成:“朕观此奏,字多而事少,言辞华丽而无实策。江南水患,乃民生大计,岂容你等如此敷衍了事?刘秉忠,你身为御史,不思体恤民情,不查实情,反倒在此虚报浮夸,欺上瞒下,是何居心?朕要的不是你华丽的辞藻,而是实实在在的解决之道!着内阁议政王大臣,严查此事,若有官员失职渎职,绝不姑息!”

批完,他将奏折重重地拍在案上,发出一声闷响。李德全吓得一哆嗦,赶紧将粥碗往案边推了推,示意万岁爷先用膳。

雍正瞥了一眼,却没有动,只是揉了揉眉心,眼中充满了深深的忧虑。自他登基以来,便立志革除弊政,整饬吏治。然而,这大清的官场积弊已深,贪腐懒政之风盛行,犹如顽疾,难以根除。每日批阅如山的奏折,他常常感到心力交瘁,面对那些敷衍塞责、尸位素餐的官员,更是怒火中烧。

“李德全,你说,这世上怎会有如此多的糊涂虫?”雍正突然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

李德全躬身道:“万岁爷圣明,只是有些人,总是不开窍,辜负了万岁爷的期望。”

雍正叹了口气,又拿起下一本奏折。这本是湖广巡抚的奏折,内容是关于当地税赋征收的。奏折中详细列举了各种困难,请求朝廷减免部分税赋。雍正仔细审阅,发现其中有些地方确实有理有据,但也有一些数据明显有虚报之嫌。他一边批阅,一边在心里盘算着,如何既能体恤民情,又能堵塞漏洞,防止地方官员借机中饱私囊。

他的朱批,有时凌厉如刀,直指要害;有时又语重心长,循循善诱。他深知,治理天下,并非一味地严苛便能奏效,恩威并施,方为长久之道。然而,当他面对那些明知故犯、屡教不改的官员时,心中的怒火便难以抑制。

日上三竿,殿外的阳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雍正依然伏案工作,一碗燕窝粥早已凉透,他却浑然不觉。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今日的奏折,还有大半未曾批阅。这便是他的日常,一个勤政皇帝的日常,孤独而又沉重。

02

接下来的几日,养心殿的忙碌一如既往。雍正帝每日批阅奏折至深夜,往往是李德全催促多次,他才肯放下朱笔,稍作歇息。他的批语,也随着奏折内容的五花八门,而变得更加多样。

这天,一本来自山东的奏折引起了他的注意。奏折是由山东布政使陈世杰呈上的,内容是关于当地一起盗窃案的审理结果。按理说,这种地方性的案件,通常由刑部复核即可,无需皇帝亲自批阅。然而,这奏折的措辞却极其古怪。

“万岁爷,这奏折……”李德全接过奏折时,就觉得有些不对劲,纸张厚重,似乎夹带了什么。

雍正展开奏折,只见其中详细描述了盗贼如何翻墙入院,如何偷走一串铜钱,以及审理过程中,县令如何“明察秋毫”,最终将盗贼绳之以法。通篇下来,文字堆砌,极尽溢美之词,将一个普通的盗窃案描述得如同惊天大案一般,而那位县令更是被吹捧得犹如再世包公。

雍正的脸色一点点沉了下来。他将奏折翻到最后,果然,在奏折的夹层里,赫然掉出一张小纸条。纸条上用蝇头小楷写着一行字:“恳请圣上垂怜,家父年迈,仕途坎坷,望圣上能赐一言,以慰其心。”落款是陈世杰的儿子。

“好啊!”雍正气得将小纸条重重拍在案上,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怒火,“朕日夜操劳,处理的是天下大事,是黎民生计!你陈世杰,竟敢利用奏折,为自己儿子求恩典?还把一个鸡毛蒜皮的盗窃案,写得天花乱坠,欺骗朕的耳目!”

他拿起朱笔,在奏折上写下批语,笔力之重,几乎要将纸张戳破:“陈世杰,你身为布政使,不思为国效力,反倒在此弄虚作假,以公谋私!盗窃小案,何须如此大费周章?你将一个县令吹捧上天,其目的昭然若揭!朕看你才是那个糊涂蛋!如此奏折,朕看了都觉得可笑可气!着吏部议处,降职一级,以儆效尤!”

批完,他犹不解气,又在奏折的空白处画了一个大大的圈,圈里写了一个“蠢”字。

李德全在一旁看得心惊肉跳,万岁爷这几日脾气愈发暴躁,这批语也越发地直白。他知道,这都是因为万岁爷对那些尸位素餐、弄虚作假的官员深恶痛绝。

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几天后,又有一本来自四川的奏折,内容是关于当地修建水利工程的。奏折中罗列了修建所需的巨大开销,以及工程可能带来的种种困难。但仔细一读,雍正发现奏折中关于工程具体规划、预算明细等关键信息,却模糊不清,处处透着猫腻。

“这四川的官员,是把朕当傻子吗?”雍正冷笑一声,手中的朱笔在奏折上重重一顿,“如此庞大的工程,竟然连个详细的规划都没有,只知道一味地要钱,要人!这分明是想借工程之名,行贪腐之实!”

他提起朱笔,在奏折的批语中写道:“四川总督王振,你呈上此奏,漏洞百出,实乃欺君之举!水利工程乃造福一方百姓之大事,岂容你等如此儿戏?朕看你这奏折,就如同你这人一般,一团浆糊,毫无章法!着户部核实其预算,若有虚报,严惩不贷!王振,你若再如此糊涂,休怪朕不留情面!”

这次,他没有再画圈,而是直接在“糊涂”二字旁边,重重地写了一个“蛋”字。

李德全看到这个批语,只觉得头皮发麻。万岁爷这是彻底被激怒了,连“糊涂蛋”这种词都用上了。他知道,这些批语一旦传出去,那些官员们恐怕要寝食难安了。

03

雍正帝的“奇葩”批语,很快便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些收到带有“糊涂蛋”或“蠢”字批语的官员,无不战战兢兢,惶恐不安。他们私下里议论纷纷,猜测着皇帝的心思,是想借此敲打,还是真的对他们彻底失望。

内阁大学士张廷玉,是雍正最为倚重的股肱之臣。他每日都会将批阅完毕的奏折整理分类,自然也看到了那些不同寻常的批语。

这日,他特意在雍正用膳后,小心翼翼地提起此事。

“万岁爷,近日臣等在整理御批奏折时,发现有些批语……”张廷玉斟酌着词句,生怕触怒龙颜。

雍正放下手中的茶碗,淡淡地看了他一眼,语气平静:“哦?有什么不对吗?”

张廷玉躬身道:“回万岁爷,有些批语,用词……较为直白,臣恐会引得朝野议论,以为万岁爷龙颜不悦,有失圣上威仪。”

雍正闻言,不怒反笑,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狡黠:“威仪?朕每日批阅这些奏折,耗尽心血,若非如此直白,这些糊涂虫又怎能清醒?若不震慑一二,他们岂非以为朕是那好说话的泥菩萨?”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严肃起来:“张廷玉,你可知朕为何要如此?这些官员,有些是尸位素餐,有些是贪墨成性,有些则是真的蠢笨如猪。若朕只是一味地用那些冠冕堂皇的官话批语,他们只会当作耳旁风,依然故我。唯有如此直击要害,甚至带些情绪的批语,才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朕的怒火,感受到朕对他们的不满!”

张廷玉听闻此言,心中豁然开朗。他深知雍正帝的雷厉风行,也明白他整饬吏治的决心。原来这些看似“失仪”的批语,竟是皇帝深思熟虑后的治吏之策。

“万岁爷圣明,臣明白了。”张廷玉拱手道。

雍正摆了摆手,示意他不必多礼。他拿起一本新的奏折,是关于西北边疆军务的。这份奏折写得条理清晰,言之有物,让雍正的脸色缓和了不少。他仔细批阅,不时点头,对奏折中提出的建议表示赞同。

然而,好景不长。

午后,又送来一本来自河南的奏折,是关于当地旱情和请求减免赋税的。奏折中将旱情描述得极其严重,百姓颗粒无收,哀鸿遍野。然而,在请求减免赋税的数字上,却显得有些夸大其词。

雍正一眼便看出了其中的猫腻。河南的旱情确实存在,但绝不至于如此惨烈。这分明是地方官员想借旱情之机,多报减免数额,从中渔利。

他放下奏折,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这种事情,他已经司空见惯。每次遇到灾情,总有官员试图从中作梗,中饱私囊。

“这些家伙,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疼!”雍正低声骂了一句,拿起朱笔,在奏折的空白处重重地写下了批语:“河南巡抚赵之谦,你奏报旱情,言辞凿凿,似是悲天悯人。然朕观你所报减免之数,远超实际灾情所需!你这是将朕当做三岁小儿,随意蒙骗吗?旱情是真,但你趁机贪墨之心,更是昭然若揭!赵之谦,你这种官员,简直就是一头地地道道的蠢猪!着户部速派钦差前往河南,彻查旱情,核实减免之数,若有虚报,朕定将你碎尸万段!”

这次的批语,不仅骂得更狠,还带上了“碎尸万段”这种威胁之词。李德全在一旁听得心惊胆战,他知道,万岁爷这次是真的动了杀心。

04

雍正帝的朱批,如同他本人一样,充满了难以捉摸的复杂性。他可以为了百姓的疾苦而彻夜不眠,也可以为了官员的贪婪而怒发冲冠。他的批语,也因此变得如同他的心情一般,时而严厉,时而讽刺,时而又带着一丝常人难以理解的幽默。

这日,一本来自山西的奏折呈了上来。奏折是山西巡抚李卫呈送的,内容是关于当地矿产开采的。李卫在奏折中详细禀报了矿产的产量、税收以及开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奏折写得有条不紊,数据详实,让雍正看了之后,心情颇为舒畅。

李卫是雍正帝亲手提拔起来的官员,以其清廉高效、敢作敢为而深得雍正信任。他看到李卫的奏折,脸上难得地露出一丝笑容。

“李卫这小子,办事还算牢靠。”雍正自言自语道,朱笔在奏折上批下了“览”字,表示已阅。

然而,在批阅完李卫的奏折后,紧接着又来了一本来自江西的奏折。奏折是由江西总督孙嘉淦呈上的,内容是关于当地书院建设的。孙嘉淦在奏折中大谈特谈儒家思想的重要性,以及书院对教化百姓的意义,但对于书院的具体选址、建设预算、师资力量等关键问题,却只字未提,通篇都是些空泛的理论。

雍正看了几页,脸色便沉了下来。他最讨厌这种只会空谈理论,不干实事的官员。他知道孙嘉淦是朝中的清流,素有清名,但这种奏折,在他看来,完全是敷衍了事,浪费他的时间。

“孙嘉淦啊孙嘉淦,你倒是清高!”雍正冷笑一声,拿起朱笔,在奏折上写道:“孙嘉淦,朕要的是你实实在在的办事章程,而不是你那些之乎者也的空谈!书院建设,是好事,但好事也得有章法,有规划!你这奏折,通篇都是些无用的废话,如同一个老学究在课堂上摇头晃脑,却不教学生半点真本事!朕看你这人,就是个迂腐透顶的蠢材!着内阁议处,责令其重拟奏折,若再如此敷衍,休怪朕不客气!”

批完,他还不解气,又在奏折的空白处,画了一个歪歪扭扭的乌龟。那乌龟四肢朝天,肚皮朝下,憨态可掬,却又带着一丝嘲讽的意味。

李德全在一旁看到这个乌龟图,差点没忍住笑出声来。万岁爷这批语是越来越有意思了,先是“糊涂蛋”,现在又是“蠢材”,还画上了乌龟。他知道,这乌龟是用来讽刺孙嘉淦的迂腐和不思变通。

然而,这并不是雍正帝最出格的批语。

几天后,一本来自福建的奏折,更是让雍正帝的怒火达到了顶点。奏折是由福建巡抚蔡世远呈上的,内容是关于当地海防事务的。奏折中详细描述了福建沿海的险峻地形,以及海盗的猖獗,请求朝廷增派兵力,扩建水师。

按理说,海防事务是国家大事,理应得到重视。然而,蔡世远在奏折中,却将海盗的实力夸大其词,甚至将一些小股海盗描述成数万大军,仿佛福建沿海随时都会被攻陷一般。

雍正仔细审阅,发现奏折中关于海盗的描述,与军机处的情报严重不符。这分明是蔡世远为了邀功请赏,或者为了多要军费,而故意夸大其词,制造恐慌。

“哼,蔡世远,你倒是会演戏!”雍正冷笑一声,手中的朱笔在奏折上重重一顿,“福建海防,朕自有安排,岂容你在此危言耸听,蛊惑人心!你将几股小毛贼说成是千军万马,是想让朕以为大清海防不堪一击吗?你这种官员,简直就是个胆小如鼠的饭桶!朕看你这奏折,就如同你这人一般,虚张声势,毫无骨气!着兵部核实其所报,若有夸大其词之处,朕定将你革职查办!”

批完,他心中的怒火依然难以平息。他知道,这种官员不仅无能,更是居心叵测。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制造恐慌,扰乱朝纲。

他拿起朱笔,在奏折的空白处,画了一个大大的猪头。猪头憨态可掬,却又带着一丝愚蠢的意味。

李德全在一旁看到这个猪头,心中暗自叫苦。万岁爷这画技虽然不怎么样,但讽刺意味却十足。他知道,蔡世远收到这奏折,恐怕要羞愤欲死了。

05

养心殿内,奏折堆积如山,犹如一座座小山丘。雍正帝每日穿梭于这些纸山之间,他的目光锐利,洞察着奏折背后的真相。他深知,每一份奏折都可能关乎着一方百姓的安危,关乎着大清的兴衰。

这日,一本来自云南的奏折,再次让雍正帝的怒火达到了沸点。奏折是由云南布政使何其昌呈上的,内容是关于当地土司叛乱的。奏折中详细描述了土司如何煽动百姓,如何攻占城池,如何残杀无辜。然而,在请求朝廷派兵镇压的字句中,却透着一股明显的推诿和拖延。

雍正仔细审阅,发现何其昌在奏折中,将土司叛乱的责任,全部推到了当地百姓的头上,甚至暗示是朝廷的政策失误,才导致了叛乱的发生。而对于他自己作为布政使,未能及时平定叛乱,反而坐视事态扩大,却只字不提。

“何其昌!你倒真是好大的胆子!”雍正帝猛地一拍桌案,案上的茶碗都跟着震动了几下。他气得脸色铁青,双眼喷火。这种推卸责任、颠倒黑白的奏折,是他最不能容忍的。

他拿起朱笔,在奏折上写下批语,笔锋如刀,力透纸背:“何其昌,你身为云南布政使,一方大员,土司叛乱,你未能及时平定,反而在此推卸责任,诬陷百姓,甚至将罪责推到朝廷头上!你这种无能之辈,不思平叛,反倒在此巧言令色,是何居心?云南百姓蒙难,皆因你等无能昏聩之辈!朕看你这奏折,就如同你这人一般,胆小如鼠,推诿塞责,简直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混账东西!朕限你三日之内,平定叛乱,否则,朕定将你夷灭九族!”

批完,他还不解气,又在奏折的空白处,重重地画了一个大大的叉。叉的旁边,写了一个“死”字。

李德全在一旁看得胆战心惊,万岁爷这次是真的动了杀机。他知道,何其昌收到这奏折,恐怕要吓得魂飞魄散了。

然而,就在雍正帝的怒火稍稍平息之际,又一本奏折呈了上来。这本奏折是由直隶总督唐执玉呈上的,内容是关于直隶灾情的。奏折中详细描述了直隶地区遭受的洪涝灾害,百姓流离失所,房屋倒塌,农田被毁。奏折写得情真意切,言辞恳切,请求朝廷尽快拨付赈灾款项,并派遣官员前往灾区指导赈灾。

雍正帝接过奏折,仔细审阅。他知道唐执玉是位清廉务实的官员,对他颇为信任。然而,当他看到奏折中关于赈灾款项的数额时,眉头却微微一蹙。

奏折中提出的赈灾款项,数额巨大,虽然直隶灾情严重,但这个数字,似乎还是有些过于庞大了。雍正帝深知,赈灾款项是百姓的救命钱,绝不能有丝毫的浪费和贪污。他必须仔细核实,确保每一分钱都能用到实处。

他放下奏折,陷入了沉思。他知道唐执玉为人正直,应该不会虚报。但如此巨大的款项,他必须慎之又慎。他拿起朱笔,在奏折上批下了“阅”字,表示已阅,但并未立刻批复。他决定先派人暗中核实,再做决定。

就在他沉思之际,李德全又呈上了一本奏折。这本奏折是来自广东的,内容是关于当地海关税收的。奏折中,广东巡抚李维翰详细汇报了海关税收的增长情况,以及为朝廷带来的巨大收益。奏折写得洋洋洒洒,充满了溢美之词。

雍正帝接过奏折,随意翻阅了几页。他知道李维翰是位精明强干的官员,也确实为朝廷带来了不少收益。然而,当他看到奏折中,李维翰将海关税收的增长,全部归功于自己的“英明领导”时,脸上却露出了一个古怪的笑容。

他知道,海关税收的增长,固然有李维翰的功劳,但更重要的是朝廷推行的海贸新政以及海外贸易的兴盛。李维翰如此夸大自己的功劳,显然是想借此邀功请赏。

他拿起朱笔,在奏折的空白处,写下了批语:“李维翰,你奏报海关税收,言辞凿凿,似是劳苦功高。然朕观你所报,将所有功劳尽归己身,却不提朝廷新政之功,不提万民商贾之辛!你这种官员,不过是沽名钓誉之徒!朕看你这奏折,就如同你这人一般,巧舌如簧,贪功冒进!朕要的不是你华丽的辞藻,而是实实在在的为民造福!李维翰,你若再如此自吹自擂,休怪朕不留情面!”

批完,他心中的郁闷依然难以排解。这些官员,要么是糊涂蛋,要么是蠢材,要么就是贪功冒进之徒。他每日面对这些奏折,真是心力交瘁。

他放下朱笔,揉了揉眉心,长长地叹了口气。他知道,自己不能一直这样下去。他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同时又能达到警示官员的目的。

他拿起朱笔,在奏折的空白处,犹豫了一下。他想画点什么,又不知道该画什么。他想骂点什么,又觉得那些骂人的话已经用得太多了。他想让这些官员知道,他不是一个只会批阅奏折的机器,他也有情绪,他也有喜怒哀乐。

他看着奏折上那些空荡荡的空白处,突然,一个念头闪过他的脑海。

他拿起朱笔,墨汁饱蘸,笔尖在纸上轻轻一点。养心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雍正帝疲惫却又坚毅的脸庞。他盯着那份铺满空话的奏折,心中的怒火与无奈交织。忽然,他嘴角勾起一抹微不可察的弧度,朱笔在奏折的空白处,缓缓勾勒起来。

不是严厉的批语,也不是愤怒的圈叉,而是一个活灵活现、憨态可掬的小老虎头,瞪着圆圆的眼睛,仿佛在嘲笑奏折主人的愚蠢。

06 (付费内容)

小老虎的墨迹未干,李德全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他伺候雍正帝多年,从未见过万岁爷在奏折上画画,更何况是这种充满童趣的图案。他揉了揉眼睛,确认自己没有看错,那确实是一个带着几分稚拙的小老虎头,而非什么复杂的符咒或暗语。

“万岁爷,这……这是?”李德全小心翼翼地问道,生怕触怒龙颜。

雍正帝看着自己画的小老虎,脸上竟然露出了一个难得的笑容,那笑容中带着一丝疲惫,一丝狡黠,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放松。他拿起奏折,轻轻吹了吹墨迹,然后将其递给李德全,淡淡地说道:“去,将这本奏折,连同朕的批语和这只‘小猫’,一起发还给广东巡抚李维翰。告诉他,朕要的不是会叫的猫,而是会抓老鼠的猫。”

李德全捧着奏折,心中充满了疑惑。万岁爷这是什么意思?“小猫”?这分明是只老虎啊!而且,万岁爷的批语中,已经骂了李维翰“沽名钓誉”,现在又画了只老虎,是想表达什么?是说李维翰是只纸老虎?还是说他像老虎一样凶猛,却只会空喊口号?

他不敢多问,只得恭敬地应下,退出了养心殿。

奏折很快便被送到了广东巡抚李维翰的手中。李维翰接到御批奏折,心中忐忑不安。他知道自己那份奏折有些夸大其词,生怕惹恼了皇帝。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奏折,先是看到了雍正帝那严厉的批语,心中一沉。然而,当他看到批语旁边那个活灵活现的小老虎头时,整个人都愣住了。

“这……这是什么?”李维翰瞪大了眼睛,指着奏折上的小老虎,问身边的幕僚。

幕僚们也围了上来,看着奏折上的小老虎,面面相觑,不明所以。

“大人,这莫非是圣上的暗语?”一个幕僚猜测道,“老虎乃百兽之王,威猛无比。圣上画虎,是否是在暗示大人要像老虎一样,威震一方,肃清海疆?”

另一个幕僚则摇头道:“不对不对,这老虎画得有些稚拙,倒像是孩童所绘。圣上批语中骂大人‘沽名钓誉’,又画这等小虎,莫非是在嘲笑大人是只徒有其表的纸老虎?”

李维翰听了,脸色变幻不定。他左思右想,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他知道雍正帝素来喜怒无常,这小老虎究竟是褒是贬,他实在拿捏不准。

最终,李维翰决定,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他立刻召集幕僚,重新审视海防事务,加大打击海盗的力度,并向朝廷递交了一份更加详实、务实的奏折。他在奏折中,不再夸大自己的功劳,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如何加强海防、如何发展海贸上。

他知道,无论是褒是贬,这只小老虎都提醒了他,皇帝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弄虚作假、沽名钓誉的行为,都逃不过皇帝的法眼。

07 (付费内容)

雍正帝画小老虎批奏折的事情,很快便在朝中传开。虽然李德全严格保密,但总有那么些消息灵通的人,通过各种渠道,打探到了这个“秘密”。一时间,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对雍正帝的批语风格,又多了一层新的解读。

有人说,皇帝这是在敲打官员,让他们知道,皇帝不仅能骂人,还能“画人”。有人说,皇帝这是在玩弄权术,通过这种方式,让官员们摸不着头脑,从而更好地控制他们。也有人说,皇帝这是在释放压力,毕竟每日批阅如山的奏折,总会有些烦闷,画个小老虎,也算是苦中作乐。

然而,无论外界如何猜测,雍正帝依然故我。他继续着他那日复一日的批阅工作,而他的朱批,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这日,一本来自四川的奏折呈了上来。奏折是四川巡抚年羹尧呈送的,内容是关于当地军粮补给的。年羹尧在奏折中,详细汇报了军粮的储备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短缺风险,请求朝廷及时拨付军饷,以备不时之需。

年羹尧是雍正帝最为器重的武将,也是他的亲信。雍正帝对年羹尧的奏折,一向是信任有加。他仔细审阅了奏折,发现其中数据详实,分析透彻,确实存在军粮短缺的风险。

然而,当他看到奏折中,年羹尧在请求拨付军饷的字句中,略显急切和强势的语气时,眉头却微微一蹙。他知道年羹尧性格张扬,恃才傲物,虽然忠心耿耿,但有时也难免有些跋扈。

他放下奏折,陷入了沉思。他知道军粮补给事关重大,必须及时解决。但他也不能让年羹尧因此而更加骄横。

他拿起朱笔,在奏折上批下了“览”字,表示已阅。然后,他在奏折的空白处,又画了一个小老虎头。这次的小老虎头,画得更加威猛,牙齿外露,眼神凌厉,仿佛随时都会扑出来一般。

批完,雍正帝又在小老虎头旁边,写下了几个字:“年羹尧,你这只老虎,虽然凶猛,但也要听话,不要乱咬人。”

李德全在一旁看得心中一凛。他知道,万岁爷这是在敲打年羹尧。年羹尧虽然是武将,但也不能太过跋扈,否则,便是功高盖主。

奏折很快便被送到了年羹尧的手中。年羹尧看到奏折上的小老虎头和那句批语,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起来。他知道,这是皇帝在提醒他,不要太过张扬。

他立刻向朝廷递交了一份新的奏折,在奏折中,他语气变得更加谦逊,表示自己会谨遵圣谕,效忠朝廷,绝不会骄横跋扈。

雍正帝看到年羹尧的这份奏折,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知道,自己的“小老虎”奏折,起到了作用。

这种带有“画作”的批语,逐渐成为了雍正帝治吏的一种特殊手段。他不再仅仅依靠严厉的言辞来震慑官员,而是通过这种带有个人色彩的方式,让官员们在猜测中反思,在困惑中警醒。

08 (付费内容)

雍正帝的“画虎批奏”之风,渐渐在朝野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官员们在呈递奏折时,除了字斟句酌,生怕出现错漏,更要揣摩圣意,避免触及皇帝的“绘画雷区”。而那些收到带有“画作”批语的官员,更是如临大敌,绞尽脑汁地解读皇帝的深意。

这日,一本来自江南的奏折,再次让雍正帝的朱笔下多了一幅“画”。奏折是江南织造曹頫呈上的,内容是关于当地丝绸产量的。曹頫在奏折中,详细汇报了丝绸的产量、质量以及销售情况,但对于织造局的开销和利润,却语焉不详,似乎有意隐瞒。

曹頫出身显赫,与皇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雍正帝深知,曹家在江南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其中不乏贪墨之举。他登基后,便一直想整顿曹家,但苦于没有确凿证据。

他仔细审阅了曹頫的奏折,发现其中处处透着猫腻。丝绸产量虽然可观,但织造局的开销却异常庞大,利润却少得可怜。这分明是有人在从中作梗,中饱私囊。

“曹頫啊曹頫,你倒是会算账!”雍正帝冷笑一声,拿起朱笔,在奏折上批下了批语:“曹頫,你奏报丝绸产量,言辞凿凿,似是劳苦功高。然朕观你所报,织造局开销巨大,利润却微薄,其中猫腻,昭然若揭!你这是将朕当做傻子吗?江南织造,乃朝廷重地,岂容你等在此中饱私囊,欺上瞒下!朕限你三日之内,呈上详细账目,若有虚报,朕定将你革职查办,抄朝廷重地,岂容你等在此中饱私囊,欺上瞒下!朕限你三日之内,呈上详细账目,若有虚报,朕定将你革职查办,抄没家产!”

批完,他还不解气,又在奏折的空白处,画了一只肥头大耳的猪。这只猪画得活灵活现,憨态可掬,却又带着一丝贪婪的意味。猪的旁边,还写了两个字:“贪婪!”

李德全在一旁看得心中暗自叫苦。万岁爷这画技虽然不怎么样,但讽刺意味却十足。他知道,曹頫收到这奏折,恐怕要吓得魂飞魄散了。曹家在江南根深蒂固,万岁爷这次是真的要动真格了。

奏折很快便被送到了曹頫的手中。曹頫看到奏折上的朱批和那只肥猪图,吓得魂飞魄散,冷汗直流。他知道,皇帝这是在警告他,曹家的贪墨行为,已经暴露无遗。那只肥猪,分明是在影射他贪婪成性。

他立刻召集幕僚,彻夜商议对策。最终,他决定主动向朝廷认罪,呈上详细账目,并请求皇帝宽恕。

雍正帝收到曹頫的认罪奏折和详细账目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知道,自己的“画作”起到了作用。曹家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这种“画虎批奏”的手段,虽然看似有些儿戏,但实际上却蕴含着雍正帝高超的治吏智慧。他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发泄心中的不满,又能达到警示官员的目的,还能让官员们在猜测中反思,在困惑中警醒。

09 (付费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雍正帝的“画作”批语变得越来越多样化。除了小老虎、乌龟、猪头,有时他还会画一些小鸟、小鱼、甚至是一些抽象的图案。这些画作,虽然看似随意,但每一幅都蕴含着雍正帝的深意,让官员们在收到奏折时,既感到惶恐,又感到好奇。

这日,一本来自山西的奏折呈了上来。奏折是山西巡抚李卫呈送的,内容是关于当地煤矿开采的。李卫在奏折中,详细汇报了煤矿的产量、税收以及开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奏折写得条理清晰,言之有物,让雍正看了之后,心情颇为舒畅。

李卫是雍正帝亲手提拔起来的官员,以其清廉高效、敢作敢为而深得雍正信任。他看到李卫的奏折,脸上难得地露出一丝笑容。

“李卫这小子,办事还算牢靠。”雍正自言自语道,朱笔在奏折上批下了“览”字,表示已阅。

然而,在批阅完李卫的奏折后,雍正帝突然拿起朱笔,在奏折的空白处,画了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这只雄鹰画得栩栩如生,眼神锐利,仿佛随时都会冲上云霄一般。雄鹰的旁边,还写了两个字:“高瞻远瞩!”

李德全在一旁看得心中一动。他知道,万岁爷这是在褒奖李卫。这只雄鹰,象征着李卫的远见卓识和高瞻远瞩。

奏折很快便被送到了李卫的手中。李卫看到奏折上的雄鹰图和那句批语,心中激动不已。他知道,这是皇帝对他的肯定和褒奖。他立刻向朝廷递交了一份新的奏折,表示自己会谨遵圣谕,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雍正帝收到李卫的奏折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知道,自己的“画作”不仅可以用来敲打官员,也可以用来褒奖官员,从而更好地激励他们为朝廷效力。

这种“画作”批语,逐渐成为了雍正帝治吏的一种特殊手段。他不再仅仅依靠严厉的言辞来震慑官员,而是通过这种带有个人色彩的方式,让官员们在猜测中反思,在困惑中警醒,在褒奖中激励。

他深知,治理天下,并非一味地严苛便能奏效,恩威并施,方为长久之道。而这些看似“儿戏”的画作,却恰恰是他恩威并施的体现。

他用小老虎警示那些骄横跋扈的武将,用乌龟讽刺那些迂腐不化的清流,用肥猪惩戒那些贪婪成性的官员,用雄鹰褒奖那些清廉高效的能臣。

这些画作,如同他的眼睛,洞察着官员们的内心;如同他的声音,传达着他的喜怒哀乐。它们让雍正帝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冰冷君主,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帝王。

10 (付费内容)

养心殿的灯火,依旧夜夜不熄。雍正帝依然伏案批阅奏折,只是他的朱批,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而是时常夹杂着那些或稚拙、或生动、或讽刺、或褒奖的“画作”。这些画作,如同他治下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让大清的官场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这日,雍正帝批阅完一本奏折,伸了个懒腰,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李德全适时送上一碗热茶,轻声问道:“万岁爷,您这几日批阅奏折,精神头儿似乎比以前更足了。”

雍正帝接过茶碗,抿了一口,脸上露出了一个淡淡的笑容:“是啊,以前批阅那些奏折,总觉得心力交瘁,如今有了这些‘小玩意儿’,倒也增添了几分乐趣。”

他顿了顿,又说道:“李德全,你可知朕为何要如此?”

李德全躬身道:“奴才愚钝,还请万岁爷明示。”

雍正帝放下茶碗,目光深邃地看向殿外漆黑的夜空,声音低沉而有力:“朕批阅奏折,不仅仅是为了处理政务,更是为了了解官员,了解民情。然而,这些官员,有些是尸位素餐,有些是贪墨成性,有些则是真的蠢笨如猪。若朕只是一味地用那些冠冕堂皇的官话批语,他们只会当作耳旁风,依然故我。”

他收回目光,看向李德全,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唯有如此直击要害,甚至带些情绪的批语,甚至加上这些‘画作’,才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朕的怒火,感受到朕对他们的不满,甚至让他们在猜测中反思,在困惑中警醒,在褒奖中激励!”

“这些‘画作’,看似儿戏,实则蕴含着朕的治吏之道。它们让朕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冰冷君主,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帝王。它们让官员们知道,朕不仅会骂人,会惩罚人,也会褒奖人,会激励人。”

李德全听闻此言,心中豁然开朗。他终于明白了万岁爷的深意。这些看似“儿戏”的画作,竟是皇帝深思熟虑后的治吏之策。

从此以后,雍正帝的“画作”批语,成为了大清官场的一段佳话。那些收到带有“画作”批语的官员,无论是褒是贬,都会将这些奏折珍藏起来,引以为戒,或者引以为荣。

雍正帝也因此,在臣子眼中,不再是那个不苟言笑、威严深沉的皇帝,而是一个既严厉又幽默,既睿智又有人情味的帝王。他的严肃形象,在这些“画作”的衬托下,崩塌了,却也变得更加丰满和真实。

他用他独特的方式,治理着这个庞大的帝国,也书写着属于他自己的传奇。那些批阅过的奏折,如同他留下的墨宝,记录着他的勤政,他的智慧,以及他那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雍正帝以其独树一帜的“画作”批语,成功地打破了帝王与臣子间的隔阂,将严苛的吏治融入了独特的人情味。这些看似不羁的“涂鸦”,实则蕴含着他高超的治吏智慧,不仅有效震慑了贪腐无能之辈,更激励了勤勉清廉之士。从此,严肃的雍正形象在臣民心中变得更加丰满和真实,展现了一个既铁腕又富有人情味的帝王传奇。

首页
电话咨询
QQ咨询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