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刚把H-1B签证的申请费给提到10万美元,刚好在这时候,加拿大总理卡尼就在渥太华大学礼堂准时开启了一场黄金时间的直播演讲。
他穿着深色西装,语速挺快,面对满场的学生和镜头,喊出要靠“人才引力”来硬碰美国的政策。这场关于经济和政治的“精彩表演”,一下子把北美的移民局势搞得乱作一锅粥。
卡尼这步棋真是不是盖的,他抓住了特朗普签的那个新政策,搞得美国科技圈一片混乱。亚马逊、谷歌都急得连夜把海外的员工叫回来,怕他们回不去国。
有印度游客在飞机起飞前几分钟猛然冲下飞机,担心一离开就可能再也拿不到签证。至于那些小企业,情况更糟,一位移民律师说,这10万美元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致命一击”。
卡尼在演讲中直言,要把那些美国拦下的顶尖技术人才重新争取回来,他的预算方案里首次引入了“人才战略”,明确重点放在科学家和创新者的技能培训上。
社交平台上一秒有人就问,“加拿大会不会变成下个硅谷?”这个想法倒也挺合情合理,毕竟美国自己把人才的门槛堵死了一条缝,加拿大正好可以伸手去把人引过来。
不过卡尼的“抢人布置”也不是全都放开,他还沿用了特鲁多那套方案,压制着留学生和临时工的引进速度。
其实背后还有点套路,去年加拿大人口涨得太快,大家对移民的认可度直接跌了一半。
卡尼自己也说过,要想重新赢得公众信任,这可不是件容易事,他打算精准选人,既弥补国内人才的不足,又不想引起新的矛盾。
高房租压垮年轻人
加拿大发出抢人得响亮口号,可本地的年轻人在评论区可是吵得沸沸扬扬,骂得挺猛烈。
温哥华一间一居室公寓的平均租金还卡在2501加元月这个水平,多伦多就别提了,房价高得让一般家庭望尘莫及,真是难以企及。
不少年轻人在网上抱怨,工资没涨,房租倒是先涨了,政府忙着吸引外来人口,结果忘了自己家孩子还买不起房子。
我翻了翻加拿大央行的调查,有三分之一的企业觉得接下来一年可能会遇到衰退的局面。
钢铁和铝业因为关税的缘故,已经启动了大规模裁员,年轻人本来找工作就挺难的,现在更加没希望了。
卡尼站在台上强调“一切都以年轻人的未来为中心”,可台下有人低头玩手机,明显没人认可这番话。
企业界倒是挺高兴的,科技公司缺人缺得厉害,美国又把路堵死了,加拿大发送的人才渠道正好帮上了大忙,解了燃眉之急。
不过,普通老百姓的看法就不一样了。之前移民增加,学校的学位都紧张得不行,本土的孩子都挤破头才轮得上入学,这会儿再去争人才,资源紧张的问题只会变得更厉害。
气候政策大反转,千亿赤字引争议
让人觉得惊讶的是卡尼在气候方面的政策表现。
这位曾担任五年联合国气候变化特别使节的“绿色大使”,一上任就撤掉了特鲁多的环保规定,还把消费者的碳税给废除掉了。
环保组织气得直骂“脸变得比翻书还快”,绿色和平的成员直接质问:“选他和选保守党有啥区别?”
卡尼对此倒是挺淡定的,在新闻发布会上他列出数据,提到加拿大拥有全球第三大的石油储备,还有第四大的天然气储备。
他打算走“投资优先”的路线,连LNG设施的扩建都批准了,甚至不排除要修新一条石油管道。
原本我还以为他会继续坚持环保路线,没想到居然彻底转向能源经济,财政上的争议也变得更激烈了。
卡尼说会在三年内把预算搞平,但又打算在基础建设上大肆投入,估算赤字可能会飙到700亿加元,甚至有人猜可能会超过千亿。
经济学界吵得沸沸扬扬,支持派认为基础建设能带动就业,反对派则担心这么大的赤字会让经济扛不住,出现疲软。
网友在论坛上直接表达感受,咆哮着:“这到底是花钱还是投资啊?老百姓能从中得到好处吗?”
卡尼提到要压缩政府臃肿,削减不必要的开支,可大家听了后,觉得几乎没人会相信。
而今,众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11月4日这一天,期待金融部长香槟能发布完整的预算方案。
这场“争人才、拼投资、控赤字”的较量,成不成,得看这份预算怎么定,卡尼最后用拳头挥了挥,说“这是我们的国家,也是你们的未来”,可场外的氛围倒像是在赌注上打板子似的。
美国的签证政策倒是给加拿大提供了个不错的机会,可内部房租、就业还有环保这些问题都还没有搞定。引进人才确实是个聪明的策略,但要是忽略了本土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再多的人才也填不补民生的那些漏洞。
这次政策的大变动,到底是帮人圆梦还是让人失望,说不准11月过后就能渐渐看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