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授当着中国学生的面,讲解“印度怎么给中国添麻烦”

发布日期:2025-11-22 点击次数:103

印度最近这几年的外交布局,表面上看是在搞“多边合作”,其实骨子里都绕着中国打主意。最明显的就是那门在尼赫鲁大学开的《印度外交政策》课,尼赫鲁大学不是什么普通学校,那是培养印度外交官的地方。讲这门课的老师没藏着掖着,直接告诉学生,解放军太强,边境打不过,所以要在边境外面找“第二战场”。

这话的意思就是,除了边境对抗,印度还要在南海、台湾、西藏这些方向上找机会,搅局。在课堂上,这个老师讲得很直白,边境是硬碰硬,碰不了,那就挑别人,让别人和中国闹,借力打力才是省成本的办法。还提到“光复麦克马洪线”,听着就缺乏现实感,但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说到南海,印度是没主权要求的国家,但新闻里它的影子越来越多。以前它是看客,现在在努力变成“利益相关方”。怎么做?靠嘴说不行,就拿“能源安全”“海上通道”“防务合作”搞文章。最近印军高层接受采访时提到,印度“无权介入南海争端”,但如果影响了印度的经济利益,海军会介入。这话的潜台词太明显了,就是提前找理由。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不仅自己说,还拉别人说。八月初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访问印度,直接表示欢迎印度“加强在印太地区的作用”,要买印度的军备来增强防务,用的理由是“对抗中国”。到九月莫迪到文莱,又重复了一次“反对扩张主义”“支持航行和飞越自由”。看似安全理念,其实就是拿南海的事给中国施压。

这一套做法其实延续了印度的传统思路,凡是自己管不了的,就去“做别人麻烦”。以前是边境、现在扩到海洋。南海这地方,美国早就盯着,东南亚一些国家也被拱得不安稳,印度往里插一脚,既能赚政治分,又能扩大自己的海军存在。

南海之余,印度最近对台湾地区也特别上心。官方表面说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私底下却忙着和台当局勾连。印度政府配合台企转移供应链,搞个“China+1”,半导体、劳务、科技一个都没少。台当局还在印度开设代表处,签合作备忘录,2024年10月在孟买又开了新办事处。这些动作都写着深意:嘴上不挑战北京,手上可没停。

更关键的是,印度人玩文字游戏。他们在中国台湾设立的机构叫“印度—台北协会”,理论上负责人应叫“会长”,结果他们都称“大使阁下”。这不明摆着?口头外交变成了暗示外交。曾有印度老师在课堂上提到这事的时候还笑,说这样称呼“更灵活”。其实这是明着玩擦边。

台北驻印办的官员也不消停,去尼赫鲁大学讲座时上来一句“希望你们叫我们Tanwanese,而不是Chinese”。硬是要划开身份。接着煽动,说“东方大国欺负周边”,“谁和他合作谁受害”。后来又扯出日本、韩国、越南这些国家,说都是“反华的大国”。听着像自我安慰。最后还说“印度要记得在台海有事时开几条船过来帮忙”。底下几位印度学者点头,回应说可以先多转点产业到印度再谈别的。这一幕挺滑稽的,双方都在打算盘,一个梦想当盟友,一个想着多接单。

但这种婚不是为了爱情,是为了利益。印度确实借着台商加码投资,带动了电子产业。印商工部的数据很实在,2026财年上半年电子产品出口同比增长42%,稳居第三大出口类别,而且一半是苹果手机贡献的。这说明印度利用台企入驻和美国供应链重构,把自己往制造链上挂得更紧。

在短期看,这是印度经济的红利,长期看,政治上却是赌局。印度既不敢正式挑战“一个中国”,又试图拿台海和南海做筹码。这种玩法看似灵活,实际风险大。一旦区域形势变化,它没有足够支撑去承受反噬。

尼赫鲁大学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听这些理论,笔记记得认真。有的老师讲边境安全,有的讲借势美国,有的在教如何“低成本给中国添乱”。听多了你就明白,印度的外交思路现在有两个方向:边境死撑、外围下棋。而外围的棋,就是南海、台湾、西藏这些轴心问题。

印度国内媒体也乐于炒作这些,小到菲律宾防务新闻,大到印度海军在南海的航行声明,全都能上头条。毕竟在他们的语境里,这叫“彰显国家影响力”。

但话说回来,这种“高调战略”其实是小国心态。明知边境打不过北京,却要展示存在感。从边境对峙到海洋进场,从南海表态到台湾互动,几乎每一步都是先喊话、再找伙伴,最后制造声势。这种打法短期可以让国内民众觉得“印度有作为”,但在国际上很难转化为实质性影响。

我在尼赫鲁大学读书的时候,经常能看到印军综合国防参谋部和台北办一起办讲座,“印-台联防”之类的主题时不时出现。讲得热闹,内容却浮在表面。有的学生会说,“我们要准备应对解放军在边境的蚕食”,可真要讲具体战术,就没人接话了。比起战术,他们更爱研究“话术”:怎么渲染中国威胁、怎么让外媒共鸣、怎么让东南亚国家配合。

这一切拼在一起,你就能看出印度外交的核心逻辑,只要中国强,他们就得造点纷争,哪怕只是舆论层面的“抵抗”。他们把中国的发展经验、实力对比都研究透了,但没有真正找到赶上的路径。于是,折腾成惯性,用台海、南海的热点去转移注意力,去找存在感。

边境交锋固然激烈,但外圈的博弈更隐蔽。印度把这些方向统称为“四大战场”:边境、西藏、台湾、南海。每一块都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制造问题,拉人下水,形成合围。这种打法,得失都明摆着。

南海的风浪未平,台海的产业迁移还在进行,文莱和菲律宾的表态刚热。印度在其中穿梭,像在做实验,试探各方反应。外界或许看不出变化,但在德里,媒体与学术圈都盯得紧,看成外交成果的一部分。

说白了,印度的算盘既现实又虚幻,边境之外的战场越多,它就越难收场。这游戏它乐在其中,却注定要为每一次冒险买单。

首页
电话咨询
QQ咨询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