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沦陷前夜:士兵举手投降,泽连斯基的“嘴硬”与特朗普的“补刀”
俄军无人机镜头下,一名乌克兰士兵缓缓跪地,将步枪举过头顶,他正对着一台俄军无人机投降。与此同时,基辅的总统府里,泽连斯基对着镜头坚定宣称:“红军城没有被包围,一切尽在掌握。 ”这番与现实割裂的宣言,恰好被前线士兵成批投降的画面戳破。
10月底的红军城(波克罗夫斯克),俄军合围圈已缩至仅剩2公里宽的缺口。 城内乌军士兵克雷文科在俄方公布的审讯视频中坦言:“指挥官不管我们,留下来只能等死。 ”而同一时间,泽连斯基在每日简报中否认包围,并命令部队“血战到底”。
这种矛盾直接体现在士兵的行动上。 10月26日至29日,俄军通报俘虏人数从35人飙升至187人,甚至出现整排士兵举白旗排队交枪的场景。 乌军第46机步营副营长被迫向俄军无人机挥舞白布求救,视频在Telegram上疯传,成为战场现实与官方表态反差最大的讽刺画面。
红军城的溃败并非偶然。 一名投降士兵透露,指挥官仅通过无线电要求他们“坚持到下雪”,却未提供撤退方案或援军时间表。补给断裂后,乌军夜间仅能依靠载重不足15公斤的小型无人机投送弹药,对数千守军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更残酷的是,城内多数士兵已连续作战四个月。 原本承诺的轮换部队被调往哈尔科夫方向,新兵比例骤增。 这些缺乏经验的新兵在俄军滑翔炸弹和无人机轰炸下士气崩溃,而基辅当局却封锁星链信号,禁止士兵向外传递真实战况。
泽连斯基的否认背后,藏着三重政治表演。 首先,11月初欧盟将审议500亿欧元新援助,基辅需维持“顽强抵抗”叙事以换取支票;其次,特朗普刚抛出“战争不影响美国”的言论,乌方配合白宫否认包围,实则为避免拜登政府被贴上“输掉乌克兰”标签。
最直接的国内压力源于征兵困境。 基辅最高拉达即将表决新一轮动员法案,目标征兵15万人。 若承认红军城溃败,征兵工作将难以为继。 一名前线军官匿名抱怨:“我们成了政治表演的代价,他们用士兵的血换取西方援助的筹码。 ”
10月下旬,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被问及俄乌局势时,轻描淡写地说道:“有时候必须让他们相斗。 ”这句话与共和党议员反对对乌军援的立场呼应。 民调显示,57%的共和党选民认为对乌援助过多,而特朗普若在2025年再次参选,否决援乌法案将成为拉票工具。
乌方很快感受到压力。 泽连斯基请求的美制“战斧”导弹被特朗普直接拒绝,而欧洲12国联合声明支持以当前战线为停火基础,变相施压乌克兰割地求和。 俄外交界甚至透露,美俄乌三方已接近达成“外交方案”,红军城的陷落正加速这一进程。
红军城是顿巴斯地区的交通咽喉,连接M30公路与多条铁路线。 其失守意味着乌军南线补给里程将增加220公里,运输车队需绕行更易受攻击的路线。 俄军可沿红军城-巴赫穆特轴线直推,康斯坦丁诺夫卡与斯拉维扬斯克将暴露在炮火下。
军事崩溃还伴随指挥体系的内乱。 乌军第32旅旅长舒马因擅自下令撤退被西尔斯基当场免职,而前任总司令扎卢日内公开批评死守命令是“用士兵生命换政治表演”。 此时,俄军已控制红军城80%区域,预计48至72小时内将完全占领这座“顿巴斯心脏”。
俄军合围红军城后,普京下令开辟“人道主义通道”,邀请各国记者进入包围圈采访。 这一举措直接戳破泽连斯基的“无包围”谎言,若放记者进入,乌军溃败现状将全球直播;若阻止,则变相承认基辅撒谎。 俄军事专家克卢波夫甚至公开嘲讽:“泽连斯基若让士兵投降,还能展现人性光辉,但他选择了政治。 ”
与此同时,西尔斯基派遣搭载特种部队的“黑鹰”直升机强闯红军城救援,结果被俄军全部歼灭。这场“表演式救援”的失败,成为红军城战役的缩影:政治叙事压过军事现实,而代价由战壕里的士兵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