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挺拧巴的说法,大意是说,咱们国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治理空气污染,让大家重见蓝天白云,结果这事儿反倒“加速”了全球变暖。
甚至还有人顺着杆子往上爬,开始推销一些往大气里喷东西、给地球“人工降温”的科幻点子。
每次看到这种论调,我总想起小时候发烧的经历。
高烧不退,头痛欲裂,吃一片退烧药,体温暂时降下来,人也舒服点了。
但我们都知道,退烧药只是缓解了症状,并没有干掉病根——比如病毒或细菌。
如果这时候有人跟你说:“你看,不吃退烧药,你的体温就又上去了,所以都是退烧药的错,它让你对自己的病情产生了误判。”你会不会觉得这人脑子有点问题?
今天这个关于“治理空气污染加速全球变暖”的说法,本质上就是这么个逻辑。
它混淆了“症状”和“病因”,把一个用来掩盖症状的“药”撤掉后,病情的真实暴露,归咎于撤药这个行为本身。
咱们今天就来捋一捋这笔账,看看这到底是科学,还是新时代的“行为艺术”。
首先,得承认一个科学事实:我们过去几十年的工业化,排放到空气中的不光有二氧化碳这种“浓眉大眼”的温室气体,还有一大堆乌七八糟的污染物,其中就有硫化物。
这些硫化物在大气中形成气溶胶,像一把巨大的、脏兮兮的遮阳伞,确实能反射一部分太阳光,给地球起到了一点微弱的“降温”或者说“遮蔽”作用。
这个效应,科学家称之为“阳伞效应”或“遮蔽效应”。
听起来是不是还挺正面的?
但千万别被名字骗了。
这把“脏阳伞”的代价是啥?
是酸雨,是呼吸道疾病,是每年数以百万计的生命健康损失,是灰蒙蒙的天空带来的集体情绪压抑。
所以,治理空气污染,把这把“脏阳伞”给收了,是天经地义、刻不容缓的事。
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我们算一笔多层次的账:
第一笔,是健康账。
蓝天白云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更低的医疗开支,更少的呼吸道疾病,更高的生活质量。
这笔收益是实实在在的,是每个家庭都能感受到的“情绪价值”和“真金白银”。
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延缓变暖”,让大家继续活在雾霾里?
这在道义上就说不通,是典型的“为了远方,牺牲当下”,而且牺牲的还是最基本的健康权。
第二笔,是经济账。
空气污染对经济的拖累是全方位的。
酸雨腐蚀建筑,污染土壤和水源,影响农业收成。
糟糕的空气质量还会影响旅游业和高端人才的引进。
反过来,治理污染、发展绿色能源,本身就能催生一个庞大的新产业,创造就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笔账,里外里都是正向收益。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那个核心问题:收走“脏阳伞”之后,地球表面接收到的阳光多了,温度是不是确实上升得快了点?
是的,这个现象是存在的。
但这不叫“加速全球变暖”,更准确的说法是“揭示了全球变暖的真实速度”。
这就回到了我们开头那个发烧的比喻。
硫化物这把“脏阳伞”,就是那片退烧药。
它在过去几十年里,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惹出的滔天大祸。
我们感觉地球的发烧好像只是“低烧”,结果一停掉这片“污染牌”退烧药,才发现真实的体温已经快烧到临界点了。
这时候,一个理智的人会怎么做?
是赶紧找出病因,对症下药,把导致发烧的病毒干掉?
还是骂骂咧咧地把那片副作用巨大的退烧药再吃回去,假装自己没病?
答案不言而喻。
温室气体才是真正的病根,工业污染物只是一个副作用巨大、恰好能暂时退烧的“症状掩盖剂”。
现在我们下定决心,不再忍受这种“掩盖剂”的副作用了,结果有人跳出来说,你看,都是你停药的错。
这简直是甩锅甩出了新境界。
更值得警惕的是,在这套拧巴的逻辑后面,还跟着一个看似“科学”的解决方案——地球工程,也就是往平流层里主动喷洒硫化物,人为制造一把“干净”的遮阳伞。
这个主意,听起来很酷,像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
但它本质上是什么?
是发现退烧药有副作用,不想去治病,而是琢磨着怎么研发一种副作用小一点的退烧药,然后吃一辈子。
这种“地球手术”的想法,在严肃的科学界争议极大,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了恐惧。
因为它面临着几个根本无法回答的问题:
1.副作用未知:往平流层这个极其稳定的系统里注入大量外来物,会产生什么样的连锁反应?
会不会影响臭氧层?
会不会改变全球的降雨模式,导致一些地方大旱、一些地方大涝?
会不会影响海洋环流?
这些都是“未知中的未知”,一旦搞砸了,后果谁来承担?
这可不是软件升级,发现bug还能回滚。
2. 伦理和治理困境:谁有权做这个决定?
哪个国家来实施?
成本谁来付?
如果A国实施了,导致B国出现了干旱,这个责任怎么算?
这会立刻演变成全球性的地缘政治冲突。
而且,一旦开始,就可能永远停不下来,形成“技术依赖”,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要为这个鲁莽的决定持续“服药”。
3. 治标不治本:最关键的是,这依然是在“缓解症状”。
温室气体还在继续排放,海洋酸化还在加剧,它只是在给地球物理降温。
这就像一个癌症病人,不去化疗切除肿瘤,反而天天吃吗啡止痛,最后肿瘤扩散到全身,吗啡也止不住了。
所以,当有人把“治理污染”和“全球变暖”对立起来,并兜售这种“地球手术”方案时,我们就要多个心眼了。
这背后是一种典型的“技术万能论”的懒惰思维,总想着用一个简单的、一劳永逸的“大招”来解决一个复杂的、需要长期努力的系统性问题。
说白了,就是不想费劲去调整能源结构、改变生活方式、进行艰苦的产业升级,而是想抖个机灵,找个捷径弯道超车。
对我们普通人而言,这件事的启发在于,要警惕那些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又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叙事陷阱。
治理空气污染,就是一件正确的事,它的健康收益、经济收益都摆在那里。
全球变暖,也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由温室气体驱动的危机。
这两件事,一个是清理我们身边的垃圾,一个是修理我们房子的结构性隐患。
我们不能因为清理完垃圾后,发现房子的裂缝比想象中更大了,就认为清理垃圾是错的。
正确的做法是,为我们能生活在更干净的环境里而庆幸,然后以更大的紧迫感,去着手修理那个真正致命的结构性问题。
至于那些想给地球“打针吃药”的科幻点子,还是让它留在科幻小说里吧。
我们这个星球,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共勉共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