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年间迁江武举人黄文辉重建文辉塔:500年国宝级古塔,为何守备武官也信“河妖镇压”?

发布日期:2025-11-23 点击次数:105

明朝万历年间迁江武举人黄文辉重建文辉塔:500年国宝级古塔,为何守备武官也信“河妖镇压”?

红水河岸边,风声猎猎,一座八角七层的古塔静默矗立,仿佛在凝视着每一个路人的脚步。这个场景,太有反差 ——你以为只是省道边的一座老塔,脚下却赫然立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更巧的是,塔名“文辉”,竟是明朝迁江武举人黄文辉亲手主持重建,为了给百姓镇压河妖、求平安,他把自己的名字刻进了风雨变迁的石砖里。

在迁江这片水患频发的土地上,守备参将也曾被民间传说裹挟,顶着天灾人祸的压力,为百姓造了国宝级的守护神。走出迁江老街,原本是想去昆仑关战役指挥部旧址,没料到半路被红水河畔这座古塔吸引了过去。省道边,大村村的塔身在阳光下闪着斑驳的光,入口处却是一扇老旧的大门,旁边设着一个售票窗口。

售票间有点破,没人拦你,摄像头滴滴响,“行程泡汤”的失落和“被监控”的一丝紧张混杂在心头。可等你走近塔底,才发现这里的故事远不止门票那么简单。八角七层,35米高,塔身下宽上窄,每层都有窟龛,原本是供奉神像的地方,村民们每逢祭祀节日便来烧香祈福。

塔内木楼层早已腐坏,梯子也无踪,你只能仰头望见历史的沉默。当地老人一边讲着“宝塔镇河妖”,一边回忆那些大洪水冲毁庙宇、河水泛滥的日子。红水河这段水流急险,几代人都信船翻是“水妖作怪”,小庙镇不住,宝塔才是百姓心中的最后屏障。

宋末元初那场特大洪灾后,小庙屡毁,村民们集资修塔,只为求个安稳。迁江县陷入天灾人祸双重困境,水患、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他本是武举人出身,按制授卫所千总,算得上迁江一带的团级武官。

这种官,一贯给人“硬汉、带兵打仗”的印象,可到了灾年也只能牙关紧咬,带头为民修塔。黄文辉集资重建文辉塔,既是顺应民意,也是一种“无奈之举”——百姓信河妖,官员也信,只为求得一方平安。更离奇的是,红水河对岸的崖壁下据传“沉睡着一头雄性犀牛”,每逢它翻身,洪水就淹没迁江。

谁都不知道这故事是哪个神婆编的,但洪水一年年淹来,信的人越来越多。知县和黄文辉也“半信半疑”,但在百姓灾情面前,不建塔不行。于是,黄文辉顶着守备压力,亲自负责塔的重建。

传说文辉塔落成后,犀牛被镇,水妖不再作怪,迁江才迎来久违的安宁。至今老黄家后人提起黄文辉,都是自豪和感慨——不是每个武举人都能留下一座国宝级的塔。文辉塔历经五百年风雨仍屹立不倒,这在同乡建筑里是极罕见的奇迹。

1983年,文辉塔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直接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连跳三级,成为全国瞩目的“国宝”。这背后,是无数迁江百姓的信仰、官员的责任,还有明代工匠高超的手艺。有人说,和广西同期的古建筑比起来,文辉塔不仅造型独特,材料也异乎寻常地坚固。

旧县志还记着:“文辉塔镇水有灵,百姓安居。

”这样的评价,是文辉塔留给迁江人最温柔的底气。

参观古文物,最让人动容的,往往不是塔有多高、多精美,而是背后那群普通人的焦虑、希望和坚持。

文辉塔脚下,烧过香的船主、捧着贡品的村妇、亲自集资修塔的老百姓,还有压力山大的武举守备黄文辉——他们的祈愿和遗憾,都被一层层砖石封存。

500年过去了,红水河依旧流淌,文辉塔却成了广西来宾人的“守护神”。

走完迁江老街,再去昆仑关战役指挥部旧址,心里总还惦记着这座古塔。

说到底,国宝级文物不只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每个迁江人心头的一盏平安灯。

文辉塔还在,黄文辉的名字也还在,守着迁江的风雨、百姓的安宁。

首页
电话咨询
QQ咨询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