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之谜:刘备的功臣为何背叛关羽

发布日期:2025-11-24 点击次数:76

读汉末的历史时,很多人对关羽败走麦城这件事感到很生气。特别让人想不通的是,糜芳和傅士仁为什么在战斗中选择了不抵抗投降。要知道,这两个人都是刘备手下的重要官员,糜芳担任南郡太守,相当于荆州的二把手,驻扎在重镇江陵。而傅士仁则负责公安,这是刘备在荆州的旧治所,也是长江南岸的重要门户。尤其是糜芳,还是刘备的表兄弟,俗称国舅爷。这么受重视和信任的人,为什么说叛变就叛变了?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一朵花就是一个世界,一个人就是一个江湖。其实,这些问题的背后隐藏着许多让人难以直视的人性真相。所以在史书里,为了不让大家对传统的真善美产生误解,往往对这类事情说得含糊不清,一笔带过,让人感觉好像说得不太透彻,模棱两可。

今天我们深入探讨这个事件的根本原因,看看我们对历史的看法是否需要做一些调整或修正。

糜芳和傅士仁这两个大汉官员,原本是刘备的忠实追随者。但是,不知为什么,他们却背叛了刘备,投靠了曹操。这个背叛行为,让刘备非常生气,也很失望。刘备对糜芳和傅士仁的行为感到非常痛心,认为他们不忠不义。从此以后,刘备对这两个大汉官员失去了信任,不再把他们放在心上。这个背叛事件,也成为了刘备和曹操之间的一段插曲,让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糜芳和傅士仁都是刘备重用的人,不然不可能让他们分别守卫江陵和公安。江陵是一座我们之前多次提到的城市,它凭借长江的便利,对益州和荆州都极为重要,是举世闻名的坚固之城。公安则是刘备在夺取江陵之前,荆州的治所,也是他在长江南岸的重要据点。它是控制荆南各郡的关键位置,也是江陵的南面屏障。

江陵是荆州最重的城镇,是江北的咽喉要道,连接长江和汉江,代表了江北的归属。公安则与江陵隔江相望,是南岸的重要枢纽。武陵和零陵的物资都通过江水汇集到这里,然后再通过扬水运往汉江北上支援。这两座城市几乎完全保障了北伐的关羽。

大家可能会疑惑,既然这两个地方这么重要,为什么选了两个这么不可靠的人去守卫?这难道不是说明刘备或者关羽识人有误、用人不当吗?

其实,冰山并没有浮出水面,大多数人难以一窥究竟。糜芳和傅士仁在政审方面没有问题,或者说不应该有问题。

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出身名门,当年在徐州拥立刘备为王的主力之一。他和刘备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是刘备集团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刘备最亲近的人。谁能想到他会突然背叛呢?

再来说说傅士仁。关于他的记载不多,不过《三国志》提到他是广阳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北廊坊地区,这个地方离刘备的老家很近。在刘备刚开始闯荡的时候,这个区域就在他的活动范围内。因此,这位不太出名的将军可能是刘备从北方带过来的老战友。不然,刘备也不会派他去守卫旧都公安了。

原本被认为最忠诚的两个人突然背叛了,这是关羽在襄樊战役中失利的关键因素。由于他们的背叛,不仅让关羽失去了后方的支援,更重要的是切断了补给线。更糟糕的是,所有士兵的家人都被敌人控制了,这使得关羽即便再有才能,也无法激发士兵们的士气。

糜芳和傅士仁在吕蒙白衣渡江后,竟然毫无抵抗地投降了。他们完全没有预料到,江陵和公安这两座坚固的城市就这样轻易地失守了。

其实,如果这两个人正常拿起武器奋力抵抗,吕蒙能不能拿下江陵和公安还是个未知数。这两座城的防御可是出了名的坚固。就算他们打不过吕蒙和东吴的大军,只要他们能坚持抵抗,关羽就有机会回来支援。荆北的汉水顺流而下,交通非常便利,再加上襄樊前线的曹军已经被关羽打得差不多了,也不用担心曹军从后面追击的问题。

糜芳和傅士仁当了汉奸之后,吕蒙就轻松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然后,他开始按部就班地执行他的老办法——收买人心。他马上采取了安抚措施,稳定了局势,并且要求军中所有人都不得抢百姓的财物。为了让大家信服,他还抓了一个典型。吕蒙手下的一名亲信拿了一个百姓家的斗笠,结果被吕蒙一边哭一边砍了。

蒙将军进入城中后,找到了关羽和他的士兵们的家人,都对他们进行了安抚,并下令军队不得骚扰百姓,不得向百姓索取任何东西。蒙将军手下有一个士兵,是汝南人,拿了一顶百姓的斗笠来盖官府的铠甲。尽管铠甲是公物,蒙将军仍认为这是违反军纪的行为,不能因为是同乡就破例,于是流着泪将他处决。从此,军队中人人自危,路上掉了东西也没人捡。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吕蒙还亲自到街头去开展亲民活动,从早到晚和老人们聊天,关心他们的饮食情况,询问他们生活中有没有什么难题需要帮助解决,并且积极主动地为有困难的家庭提供各种帮助。

蒙君早晚都会关心照顾年长的老人,询问他们是否缺少什么,生病的人会得到医药帮助,挨饿受冻的人会得到衣物和粮食。

咱们普通老百姓的愿望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生活安定,有个好日子过。大家看到吕蒙这么亲民,都把他当成新一任的好官了。

陆逊在十一月迅速占领了南郡北面的宜都郡,获得了秭归、枝江和夷道,并在夷陵屯兵,堵死了老刘救援和二爷回川的路线。这就像把关羽彻底包围了,荆南回不来了,西川也去不了了。北边是已经被激怒的强敌曹操。真是时运来了,天地都帮忙;时运走了,英雄也无能为力啊。

关羽变成了孤军作战的一个人。当他刚听到曹操那边故意散布的被袭击的消息时,心里还抱着一丝幻想,因为他想不明白,也不觉得这事太可能。毕竟,糜芳和傅士仁没有理由背叛他和刘备。所以,当时和他交战的徐晃为了扰乱他的军心,在四处发放小广告。关羽当时就在下面兄弟们面前大打气,说徐晃他们在胡说八道。

但是,残酷的事实终究躲不掉。徐晃冒着生命危险冲开一个缺口,救出了樊城中等待死亡的曹仁。之后,关羽主动把战线退到了襄阳一带,但就在这个时候,荆州失守的消息被证实了,三军将士因为担心家人的安危,出现了大规模的溃逃。

处境艰难的关羽也曾试图通过使者与吕蒙谈判,却再次遭到吕蒙的冷遇。吕蒙通过善待使者和展示日常生活的举动,表明自己在江陵生活得很好,深得人心。

心死最悲,关羽在麦城明白事情无法挽回,只好退走。孙权派潘璋和朱然在南郡临沮切断关羽的退路,并不断劝降。关羽誓死不降,再次弃城而走。在临沮漳乡,他和他的儿子关平被潘璋的手下司马马忠擒获。随后,他们都被杀害。

糜芳和傅士仁叛变的原因分析

一粒老鼠屎能坏了一锅汤,大概就是形容糜芳和傅士仁这类人吧。关羽在襄樊前线的表现已经非常出色了,如果这两人不做出这样的事情,谁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糜芳和傅士仁破坏了许多人对汉末历史的美好想象。

不过,按照事情总有原因的道理,我们还是应该认真对待这个问题,要弄清楚这两个人奇怪的行为背后的原因。要知道,这两个人投降和于禁等人不一样,那些人是被逼无奈才投降的,而这两个人好像在等着敌人来招降他们似的。一看见吕蒙来了,就表现得像青楼女子一样,远远地就开始招呼人了。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如果是为了更高的待遇,他们在刘备集团已经职位很高了,到孙权那边去,肯定不会比现在更好。如果是因为害怕,他们连打都没有打,怎么就知道一定会输呢?如果是因为跟关羽有私人矛盾,作为刘备的亲戚,糜芳的觉悟和格局确实不高。关羽是你们姐夫的义弟,你们有矛盾,即使找刘备帮忙,关羽也不见得会怎么对你。你为什么要这么冒险呢?总之,这件事背后很奇怪。

总归是会有线索的。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其实很容易猜到:糜芳和傅士仁叛变是因为军中的贪污问题,他们做了坏事怕被抓到,就想找个借口逃避责任。

在《三国志关羽传》中提到,当时南郡太守麋芳驻守江陵,将军士仁则驻扎在公安,两人平时都对关羽有些轻视。

糜芳和傅士仁觉得关羽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尊重和重视,因此心里对这位直接上司颇有怨言。

在关羽北伐之后,他们两人负责管理江南和江北的后勤补给。但这两人总是无法按时按量地完成任务。关羽随后发狠话:等我回去,再收拾你们!

自从关羽出兵后,张飞和糜芳负责供应军需,却没有全力相助。关羽说:“等我们胜利后再处理。”

这两个人一见关羽发了脾气,心里非常害怕。恰巧,这件事被爱打听的孙权知道了,他就趁机把他们拉拢过去。他们心里忐忑不安,于是就跟着孙权走了。

芳和仁心里都感到害怕,于是权暗中引诱他们,芳和仁便派人迎接权。

上面这些内容主要是简要描述糜芳等人叛变的过程,但并没有直接说明他们为什么会叛变。要了解他们叛变的真正原因,可以参考《吴录》中的相关记载。

起初,南郡城中发生火灾,烧毁了不少军用器械。关羽责怪周瑜,周瑜心里害怕,孙权听说后就引诱他,周瑜私下里与孙权和好。等到蒙恬进攻时,周瑜就带着牛和酒出来投降了。

在关羽准备北伐之前,南郡城里突然起了一场大火,烧毁了许多军事物资。关羽非常生气,狠狠地责备了糜芳。糜芳心里害怕,就偷偷跟孙权勾结上了。从那以后,他开始暗中与孙权通信。等到吕蒙的军队到来时,糜芳竟卑躬屈膝地准备了酒菜迎接他们。

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糜芳和傅士仁被孙权拉拢了。孙权为何能拉拢他们?因为他们与关羽有矛盾。他们与关羽为何有矛盾?主要是因为物资供应的问题。

芳和仁都给军队提供物资,却互相不救。

关羽在前线打仗,而糜芳和傅士仁负责后勤保障,却总是不能按时供应物资,这让关羽非常生气。于是,他威胁说等回来一定要好好算账。这两人心里开始感到不安了。

这里有几个关键问题:糜芳的后勤为什么总是跟不上?要知道出征前都要算计各种战略物资,账上明明有很多物资,为什么发不出来呢?这些东西哪去了?身在前线的关羽明明要依靠糜芳和傅士仁,为什么对他们发火?如果真的是因为军需库空了,关羽会这么莽撞吗?还有,当初那一把神奇的大火为什么出现得那么及时?关羽要出征了,军需库就起火了?

有人说,糜芳和傅士仁背叛是因为关羽不会处事,平时老是怼人。这种说法站不住脚。首先,关羽在荆州非常受人拥护,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其次,如果关羽真的对这两人有深仇大恨,怎么会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呢?这相当于把自己的命交给他们。

这些情况说明,糜芳两人就像两只大老鼠,平日里偷偷摸摸地贪污军中财物。眼看关羽要出发打仗,又要查账和盘点物资,他们干脆一把火烧了证据,打算在后续的物资运输中慢慢掩盖这些亏空。

有账目却看不到东西,再加上仓库莫名其妙地着火,大家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了吧?军费和粮食早就被糜芳和傅士仁给贪污了!这些战略物资平时很少有人去检查,一般只在站前或战时盘点一下,以防后勤保障出现问题。关羽北伐时,实际上是逼得糜芳这些军贪无处可逃了,所以干脆一把大火烧掉,了结了这件事。

明白了这些门道,大家也就知道关羽为啥平时不太看得起这两人了。不过,关羽也不是那种不通情理的人。虽然这两人有点小毛病,但一个是大哥的亲戚,另一个是大哥的老朋友,真要对他们怎么着,也不合适。再说,自己这样做对荆州的大局和团结没啥好处。

说到关羽的人品,他的对手吕蒙曾说:“他已经控制了荆州,恩德信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历史书上则记载:“关羽对待士兵很好,但对于士大夫有些傲慢。”这些都是说明他很得人心的好评。即便后面的说法,考虑到刘备原本没有多少世家大族的支持,而且这些支持也随着他到了成都,所以关羽在荆州并不存在因为不懂人情世故而引起很多矛盾的情况。关羽能让曹操、张辽、徐晃这些敌对阵营的人多年都对他念念不忘,说他不懂人情世故是站不住脚的。

关羽因为考虑到内部团结和政治因素,并没有对糜芳采取行动。然而,关羽一心一意致力于大哥的事业,内心深处对糜芳和傅士仁有些鄙视,这一点倒是事实。

如果没有襄樊之战,关羽和这两个人可能就这样一直表面和气实则疏远下去。然而,襄樊之战爆发后,军需物资需要清点,糜芳和傅士仁的贪污行为被揭露,这使得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其实糜芳在关羽出征前烧军需库的小动作,关羽明白是什么意思吗?当然是明白的!他之所以只是骂了糜芳一顿,而没有把糜芳怎么样,其实还是鞭策的用意大于惩戒的用意。言下之意:老糜呀,现在到了关键时刻了,咱都得上点心,为了你姐夫的大业,你那些小动作要适可而止,以后不要再弄了。

关羽到了前线,可是 supplies 依然得不到满足,心里肯定不高兴吧?所以才会说“还当治之”这样的话。大家不要怪关二爷,大家想想,关二爷为什么打不下来孤军据守的樊城?还不是因为缺少攻城的工具!总是打不掉敌人最后一点力量,这对一个将领来说,是多么恼火啊?

这个时候,有些人可能会疑惑:既然关羽对糜芳的行为了如指掌,为什么不当场处置他们,或者将他们调到前线,安排他们意外牺牲。一是因为关羽明白他们不怕他,毕竟他们的地位和身份在那里,有恃无恐;二是他们都是地方上的重要官员,临时找人接替他们的工作,难度很大。最关键的是,关羽一直不相信糜芳会因为几句激烈的话就叛变。我是大哥的义弟,而你是大哥的亲戚,你根本不怕我,也没有理由为了这点小事选择同归于尽这种极端的方式!

但是,刘备在汉中称王后,事情的转折点就在这里。为了表彰二弟关羽在襄樊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刘备将关羽封为前将军(当时刘备集团的最高军职),还授予他假节钺(拥有自主生杀大权)。这让糜芳感到非常害怕,因为现在关羽有了先斩后奏的权力。万一他一时冲动,直接出手,自己该怎么办?要是找姐夫刘备申诉都没有机会怎么办?

其实,糜芳和傅士仁之所以叛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心里有鬼,害怕得慌。之前他们贪污时,觉得没啥大问题,心里也挺有底。可后来关羽掌握了更大的权力,他们就害怕了。关羽不仅说要处理他们,而且真有能力做到。他们一害怕,干脆破罐子破摔,选择了叛变。

一丁点儿相关的思考

世人常说,糜芳和傅士仁叛变是因为被关羽的坏脾气逼的,比如关羽在前线就说回来后要惩罚他们。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关羽真是这样急躁的人,他为何不早些把他们处理掉呢?何必等到自己在前线无能为力时才放狠话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其实,这就是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有些时候,旁观者好像比当事人更清楚一些。比如说,关羽为什么对糜芳、傅士仁看不上眼呢?还不是因为他们太贪婪了,让人受不了。可关羽作为荆州的负责人,为什么没有直接处理这些事情呢?还不是因为要照顾大哥刘备的内部关系,不想搞得太复杂。可为什么在出征前,军火库被烧了,关羽又要骂糜芳一顿呢?这不就是想敲打他们一下,让他们明白事情的严重性,别再捣乱了。为什么关羽在前线打仗,还要对后方的糜芳他们说狠话呢?还不是为了稳住军心。兄弟们在外拼命,工资都发不了,心里肯定有情绪。关羽这么一说,兄弟们才能安心跟着他拼命。

很多人都觉得关羽是个被笑话的人,其实这更多是对他的一种误解。有人说关羽是因为性格傲慢,所以和同事相处得不好。但这些人可能根本不懂管理的难处。咱们换个角度想想,假如你在一个公司当部门经理,而你的两个主要助手都是老板的亲戚,老板还特别看重这些亲戚关系。你一心想着把部门业绩搞好,每天拼命工作。可这两位助手呢,仗着老板的信任,到处搞些见不得光的事,甚至中饱私囊。更过分的是,你一想查他们的账,他们竟然敢把账本烧掉……你觉得在这种情况下,你能比关羽处理得更好吗?

所以,人一定要学会把喜欢说风凉话、钻牛角尖等坏习惯改掉!

在管理岗位上,很多人都会遇到一种情况,就像关羽的经历一样。即使你当了领导,身边也可能有那些表面上给你使绊子,但你又不敢轻易处理的人。那么,该怎么应对这种情况呢?怎么既能利用好这些人,又能妥善处理好关系呢?

当出现矛盾时,我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完全化解矛盾,让双方相互妥协、融合,也就是所谓的“同流合污”,大家彼此改变,达成一致;另一种是暂时放下矛盾,学会忍耐,给彼此一些空间。

君子和小人之间的矛盾,要缓和,就得让君子先忍让。因为小人的本质就是“远了就生气,近了就不尊重人”,他们不会主动在利益上让步。

首页
电话咨询
QQ咨询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