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基金赚钱却赎回,资金向赛道聚拢,投研监管更规则化

发布日期:2025-11-24 点击次数:74

中心观点在于,经历了三季度大幅盈利后,主动权益基金出现净赎回、申赎分化与持仓再平衡,市场正在从“相信人”转向“相信框架与规则”的阶段性拐点之中。

在当下时点,几条线索并行:一是交易维度的量价错位与资金分布迁移,盈利并未带来普遍加仓,反而触发回本型赎回与赛道偏好强化。

二是杠杆与券源维度的风险偏好调整,渠道反馈显示投资者更愿意设定止盈线、管理波动,对“穿越周期”的个人叙事降低预期,两融与券源的真实口径数据素材未提供相关信息。

三是基本面与机构预期维度的体系化能力上行,平台化投研与监管导向合力推动“去人格化”,行业信任坐标从个体名声转向可复制机制。

就结果而言,这是一次心智与供给双向重构,可能意味着公募行业的结构性迭代进入更具标准化与纪律性的阶段。

据素材所载数据,2025年三季度主动权益基金单季盈利约8789亿元,前三季度累计盈利超过1.07万亿元,约97%的产品实现正收益,区间涨幅超过50%的基金达到600只。

按提供口径,同期却出现了单季净赎回规模2155亿份的加速兑现,环比直接翻倍,近七成主动权益产品遭遇不同程度份额流出。

更具象征意义的一组数据是,净赎回超1亿份的产品中,近六成在同期涨幅超过20%,显示“赚钱但撤”的交易行为在统计层面具有广泛性。

从盘面读,发行端的量能并未塌缩,新发基金单季募集561亿份,7-9月分别为97亿份、170亿份、294亿份,出现了“一边涌入,一边撤离”的对照。

资金不再向人集中,而向赛道聚拢的倾向在新发与申购结构中得到强化,AI产业链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科技方向成为流入主线。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关于“资金流向”的相关表述属于对交易中的主动性成交推断,非真实现金流的直接记载。

从历史序列看,2019年Q1和Q2单季度平均赎回372亿份、平均净赎回89亿份,较2018年Q4均有所上升,但整体体量与今年三季度不可同日而语。

2020年Q2和Q3单季度平均赎回1106亿份、平均净赎回244亿份,较2020年Q1同样放大,但与2025年三季度的赎回规模相比仍有差距。

这类量价错位说明,一轮“利润创新高—赎回加速—发行回暖”的复合结构可能正在替代“利润创新高—资金追涨—规模再造”的旧逻辑。

往细里看,份额的流出与新发的进入构成了一种隐性的换手,尽管基金层面的日度或周度换手率口径素材未提供相关信息,但产品层面的份额结构在进行自我再定价。

份额的主动撤离并非对盈利否定,而是对未来风险体验的再平衡,投资者倾向于围绕更清晰的主题与策略建立组合,弱化对个体风格的过度暴露。

与此同时,三季度主动权益基金对TMT板块的持仓占比从28.8%升至39.8%,创历史新高,电子行业单季加仓6.6%至25.5%,通信行业加仓3.9%至9.3%。

消费持仓占比从26.4%降至20.1%,金融地产从7.5%降至3.9%,呈现跨行业的风格切换与分化。

在当下时点,这种量价与持仓的联动,反映的是资金对“行业赛道—业绩逻辑—可验证框架”的偏好强化,而对“个体名声—风格延续—周期穿越”的信任意愿阶段性下降。

素材还显示,多位知名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成为赎回主力,百亿规模产品三季度被赎回超过20亿份的个案出现频繁,投资者“回本就走”的心态更为直接。

就交易维度而言,市场更看重框架的清晰度、赛道的确定性与价格的弹性,对人设的妥当性与风格的延续性不再给予溢价。

杠杆与券源维度的观察指向风险偏好的结构性收敛。

公开资料提到,今年不少银行端客户经理反馈出现行为变化,投资者愿意在更低收益区间设定止盈线,主动实现落袋为安,而非继续押注趋势延续或波动弹性。

这意味着,从“追求绝对收益”向“管理组合风险体验”的迁移正在发生,风险预算与回撤容忍度的设定趋于保守化和规则化。

对两融与券源的直接数据,素材未提供相关信息,无法给出余额或利率等口径的量化对照。

从资金申赎行为的代理信号看,三季度净赎回规模达到2155亿份,环比翻倍,可能折射出投资端的杠杆敏感度下降与分散化诉求上升。

明星基金经理产品的集中赎回,背后是投资者不再将个人风格当作风险对冲的主要工具,而是转向主题型、策略型与指数增强类产品以寻求更稳定的风格暴露。

素材显示,增长较快的十只主动权益基金多集中在AI产业链与人形机器人方向,基金经理普遍年轻,平均从业年限不足4年,投资者用脚投票选择“逻辑自洽、路径清楚”的赛道。

例如,中欧数字经济、永赢科技智选等产品单季分别获得33.97亿份、27.66亿份净申购,体现出对无IP产品的认可,上述数据按提供口径呈现。

与此对照,诺安成长、兴全合润、睿远成长价值、中欧医疗健康等百亿产品在三季度均遭遇超20亿份的赎回,风险偏好更倾向于去风格化与去人格化。

如果把两融与券源视为风险偏好与市场弹性的放大器,投资者在收益兑现后选择降低暴露、减少不确定性敏感度,符合“先求稳,再求宽”的组合管理思路。

这类行为并不意味着悲观,而是对周期与波动的再定价,投资端对“波动不等于风险”的理解转向“波动需要被管理”的操作层面。

在当下时点,渠道侧反馈与申赎数据相互印证,表明风险预算的规则化正在替代情绪化追涨,投资者希望通过框架化方法控制组合的因子暴露与回撤路径。

两融数据的缺失使得杠杆维度的量化刻画有待确认,但从赎回节奏、申购结构和赛道集中度的变迁,可以合理推断风险偏好处于系统性收敛的阶段性区间。

市场的券源供给与融券成本对风格切换的影响,素材未提供相关信息,无法进一步展开。

就这一分支而言,风险偏好下降并非线性,而是围绕收益兑现点触发的阈值行为,体现出投资者对规则的遵循与对纪律化交易的回归。

基本面与机构预期维度指向体系化投研与监管框架的合力,驱动“去人格化”成为行业级趋势。

据素材所载数据,2024年新发主动权益基金中,由明星基金经理主导的产品平均首发规模仅为12.3亿元,同比下降28%。

2025年前10个月,这类产品的平均首发规模进一步收缩至8.7亿元,甚至出现知名经理新发产品首募不足5亿元的情形。

与此同时,一批并无明星光环、专注细分赛道的新生代基金经理逆势走红,典型如中欧数字经济成立一年累计收益达到127%,规模由3.2亿元提升至25.6亿元。

永赢先进制造智选同期收益112%,规模从2.8亿元增长至15.3亿元,业绩自证成为主要驱动力而非人气溢价。

从持仓结构看,主动权益基金对TMT板块的占比从28.8%跃升至39.8%,电子与通信显著加仓,消费与金融地产显著下调,风格分化清晰且集中。

这表明机构侧对产业逻辑与技术路线的预期更明确,基本面判断在体系化框架下给出更一致的配置指引。

根据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在2025年10月发布的《公募投研体系有效性报告》,已建立平台化投研模式的基金公司,其主动权益基金近三年收益波动率仅为18.7%,明显低于明星依赖型投研模式的25.3%。

前者旗下产品维持在同类前50%业绩区间的比例达到32%,几乎是后者的三倍,显示体系化能力具备更强的可复制性与稳健性。

这组数据在方法口径上未披露更多细节,素材未提供样本划分与统计标准的进一步信息,但方向上印证了“团队与流程即竞争力”的行业共识。

监管端也为“去人格化”提供了外生加速度,2025年5月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对单个基金经理的管理数量与规模提出合理约束。

并加强大规模基金持股集中度监测与考核机制重构,夯实团队化根基,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投研人员。

同时通过业绩比较基准监管指引与主题基金风格监督自律规则,借助全流程监管与大数据监测,约束基金经理偏离产品定位的投机行为。

在当下时点,制度化约束与平台化投研形成合力,投资者对“体系能力”的信任增强,对“个体神话”的信任折价。

评级口径的变化、机构覆盖的广度与行业研究的深度,素材未提供更详尽指标,无法展开横向比较,但从发行与申赎的结果看,市场已给出方向性反馈。

就这一分支而言,基本面预期与制度框架的稳定性,对资金的长期配置更具吸引力,去人格化并非去主动化,而是从人转向体系的主动化。

在收束视角下,这一轮“赚钱但撤”的表象背后,是投资端与供给端同步进入“规则与框架优先”的阶段。

从盘面读,量价错位并非异常,更像是纪律化管理的体现,投资者在收益兑现点设置阈值,转而选择赛道清晰、逻辑自洽、风格稳定的产品。

平台化投研与监管机制的加入,使得行业进入可复制与可监督的轨道,降低了投资者对单一风格波动的暴露。

在当下时点,“去人格化”不是对个人能力的否定,而是对体系能力的再评价,资金期望通过规则获得更优的风险体验与更稳的业绩分布。

价值升维的关键在于承认波动与回撤的客观性,并用标准化流程与因子化思维管理组合,阶段性看,这可能更靠近长期主义的真实形态。

一个小问题留给你:你更偏向在回本时按纪律赎回,还是继续押注单一风格以图更高弹性,或者选择赛道与策略的组合来平衡风险体验。

信息基于网络数据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首页
电话咨询
QQ咨询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