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月,北平城内,刺骨的冷风吹着细小的雪花,轻轻飘落在东交民巷的石板路上。
身着制服的士兵们面容严肃,脚步急促,无暇留意路旁茶室飘散的缕缕茶香。
尽管国共双方早些时候已签署了《双十协议》,然而,国民党方面并未停止其敌对行动,持续挑起事端,甚至派遣军队侵犯解放区域。
由于美苏等国家的介入,充满野心的蒋介石被迫再次指令代表前往北平,与共产党人重启协商进程。
当时,该谈判已进行了超过两周,但仍未获得双方均认可的结论。
基于此情况,身处延安的毛泽东主席经过慎重考虑,作出了派遣一位重要人物前往北平,与各界人士进行辩论的决定。
这位人物,即拥有显赫名声与尊重的周恩来先生。他在众人之中,地位崇高,备受敬仰。周恩来的名字,代表着一种权威与尊重。他无需过多言语,便能让人感受到其深沉的内涵与不凡的气质。他的一言一行,都透露出一种稳重与智慧,让人心生敬意。在众多历史人物中,周恩来以其卓越的才能和无私的奉献,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成为激励人们前行的力量。无论是在政治、外交还是军事领域,他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与领导力。总的来说,周恩来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人物,他的地位与威望,是经过时间考验与人民认可的。他的存在,如同一座丰碑,永远屹立在人们心中。
1月13日,北平饭店前人群聚集,一辆深色轿车慢慢靠边停下。
车门缓缓开启,周恩来身着一套深色西装步入人群之中。面对簇拥在旁的国民党高级军官们,他镇定自若地调整了一下西装领口,目光敏锐地逐一掠过那些他熟知的脸庞。
收回视线后,他步伐稳健地踏上台阶,每一步都显得从容自信。面对在场的国民党士兵,他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威严令众人感到震慑,于是他们很识相地向后退了几步,为他让出了一条宽阔的通路。
步入大厅之时,周恩来的脸色骤然起了变化,他以一种难以置信的目光,注视着前来迎接的那位国民党第92军军长,同时也是北平警备司令的人物。
经过长时间的沉默,他终于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慢慢伸出手来说:“我们有二十年没见了吧。”
听闻此言,那位国民党军官露出了犹豫的神色。
然而,经过片刻的思考,他突然恍然大悟,脸上的疑惑迅速转变为谢意。
他努力克制内心的兴奋,迅速迈前一步,紧紧与周恩来相握,声音略带颤抖地说:“对,已经21个年头了。”
听闻这段交谈的众多国民党军官,不由自主地将视线集中在那位警备司令身上,心中暗自揣度,此人竟然与共产党的周恩来有所交往,且似乎交情不一般。
有些人已经开始计划,想要彻底了解他的背景情况。
随后,周恩来随口说的一句话,犹如一声突如其来的炸雷。
昔日,是我引领你成为共产党员的。
那么,这位负责北平警备的司令究竟是谁?他与周恩来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倘若周恩来确实曾推荐此人成为共产党员,那他为何会在众人面前公开这一关联,这样的行为岂不是将对方暴露于潜在的风险之中?
据悉,这位人物名为侯镜如,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他曾是共产党的一员,且介绍他入党的人是周恩来。
1902年,侯镜如在河南省永城县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中诞生。
尽管自幼历经饥饿与贫寒,衣物匮乏,生活困顿,但这些年累积的艰辛并未削弱那位少年心中的胆量及其宏伟抱负。
为了支撑家庭生计,年仅十多岁的他便开始为地主放牧牛群,以此换取微薄的收入。
侯镜如每月领取那笔数目不大的劳动所得后,会将其均分为两部分处理。一部分直接交给母亲,用以补贴家庭日常开支;另一部分则被他积攒起来,预备将来作为学习费用。
他历经旧社会,目睹地主与劣绅频繁欺凌百姓,心中笃定唯有步入仕途,方能摆脱恶势力的欺凌与压迫。
1923年,侯镜如凭借出色的成绩,成功进入郑州大学就读。
在空闲时刻,他会前往图书馆挑选书籍借阅,借此机会,他广泛接触到了众多西方的民主理念与进步观点,内心因此变得明亮开阔起来。
一人担任官职,仅能确保其亲属或管辖地区内的民众免受欺压。但要打破整个黑暗的封建体制,方能解除全国范围内民众所承受的束缚。
因此,内心深处悄然生出了革命的念头。
不久后,学校迎来了一位理科新教师,此人为同盟会的一员。在授课过程中,他时常提及孙中山先生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这一话题激发了侯镜如的浓厚兴趣。
课后,侯镜如鼓起勇气走近老师,恭敬地行了一个礼,直接问道:“老师,您常提及的‘三民主义’,具体是指什么内容?”
观察到这位青年的眼神明亮,透露出一种不屈不挠的刚毅,且对待师长极为敬重,他便详细解释了“三民主义”的意义。在结束讲解时,他认真地指出:“拯救国家民族免于危难,是你、我,以及每一位中国人的共同使命。”
唯有通过变革,方能从根本上打破封建束缚、战胜外国侵略者,确保民众能享有安稳生活。
1924年6月,黄埔军事学校创立,侯镜如在导师的引荐之下,远赴广州,成功入学并成为该校首届学员。
侯镜如记忆犹新,当初面试他的主考官乃是毛泽东主席。
在国共两党合作的那个时期,毛主席不仅担任着中共湘区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同时还代理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一职,并承担了黄埔军校入学考试的主考工作。
翻阅试卷,映入眼帘的是七个醒目的字:革命的基础是什么?
侯镜如立刻拿起笔,迅速书写:“民众乃国家之基石,基石稳固,国家方能安宁……”
由于他给出了极为优秀的答案,因此获得了毛主席的认可,成功晋级到下一阶段的考核。
复试之际,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管的周恩来,神情庄重地提出询问:“进行革命并非轻松宴饮,它伴随着流血与牺牲的风险,你是否对此有所畏惧?”
无畏前行,倘若心存畏惧,我便不会踏上黄埔之旅。
侯镜如的回答简洁明了,目光中透露出无比的坚毅。
在黄埔军事学院期间,侯镜如与周恩来的友情迅速加深,两人变得亲密无间,经常深入交流。
1925年冬季,经由周恩来个人的直接引荐,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不久,他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三师的党代表,同时还一并担任了该师的政治部主任职务。
1927年年初,根据组织安排,侯镜如离开了北伐军的行列,转赴上海去指挥工人运动的相关工作。
不久后,国民党内部的反动势力,以蒋介石为领导,突然发起了被称为“四一二”的重大政变。紧接着,他们广泛展开了对共产党成员及民主进步人士的严密搜捕。这一系列行动迅速导致国内革命形势急剧恶化,步入了低谷阶段。
1927年8月1日,为了遏制反动势力的猖狂,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领导了南昌起义。同时,时任第20军教导团团长的侯镜如,也积极投身到了这次军事行动之中。此次起义,旨在对抗反动派的强硬态度。周恩来、贺龙、朱德等领导人,决定采取果断措施,以武力展现革命决心。侯镜如作为教导团团长,他带领部队积极响应起义号召,共同参与到这场历史性的斗争中来。通过南昌起义,革命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凝聚和壮大,为后续的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侯镜如及其所部也在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坚定的革命立场和英勇的战斗精神。
然而,在敌人猛烈攻势下,侯镜如负责掩护大部队撤退时遭遇不测,身中子弹陷入昏迷。幸运的是,几位地下党成员及时伸出援手,将他隐秘转移至香港进行医疗救治。
在经历了一段恢复时期后,侯镜如的身体状况回到了从前,他开始尝试重新与党组织建立联系。然而,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他仍未收到任何回复。
后来,他得知了一个重要信息,中央特科行动科的负责人顾顺章已经背叛,并将一份详尽的地下党成员名录作为“见面礼”,递交给了敌对势力。
顾顺章的背叛,给在上海秘密执行任务的同志们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了解全部情况后,侯镜如脸色惨白,整个人无力地倒在地上。
否,否……同志们应当安然无恙,我的健康状况已恢复,足以继续投身革命事业,我必须寻回他们……
猛然间,侯镜如双眼圆睁,手掌用力按在地上,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
他呼吸急促,最终不断低语:“我得去找我的伙伴们,没错,去上海……到了那里,我一定能和他们取得联系。”
秉持着这份坚定的信念,侯镜如经过精心伪装,不顾重重危险,重返上海。
当时,上海笼罩在连绵细雨中,侯镜如抵沪已超过十日,但仍未取得任何进展。
他采取了最后的手段,在《时事日报》上发布了一则标题为《侯治国寻找兄长》的公告。
这是过去组织为他设定的一个秘密标识,一旦有同志识别出这个标识,必然会主动与他建立联系。
然而,十多天的光阴迅速流逝,却未见任何答复,难道意味着上海的地下党组织真的已不复存在?
侯镜如感到极度失望,他将手中的报纸丢进了火炉,低声自语:“我是不是被组织遗弃了?”
尽管侯镜如目前处境孤立无援,宛如一只离群的飞鸟,但他身为黄埔军校首批毕业生的事实不容忽视。他不仅拥有出众的才能,而且在军事领域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堪称佼佼者。
此外,尽管他有过成为共产党员的经历,但那仅是短暂的一段时间,并且当时正值国共合作之际,不少国民党高级军官也有过共产党的背景。
随后的日子里,不断有黄埔军校的老同学前来试图建立联系。
1937年,日本侵略军全面发动对中国的战争,国家陷入危难之际,满怀爱国情怀的侯镜如最终决定响应号召,担任国民党第九十二军第二十一师的指挥官,致力于抵抗日军、拯救国家。
于台儿庄战役中,侯镜如收到了指令,命令他带领21师在阵地上坚守整整七天时间。
敌军轰炸机在头顶轰鸣并不断盘旋,大量炮弹如同连续落下的石子般猛击战壕,导致侯镜如麾下的部队遭受了重大损失。
恰在此时,副官猛然提高音量,紧急报告道:“师长,敌军坦克已逼近!”
听到这番话,侯镜如顺着指示的方向眺望,只见一列列坦克正向己方阵地推进,它们行驶过的地方,扬起了漫天尘土,遮蔽了日光。
命令刚出口,侯镜如立刻挺身而出,他的勇敢无畏感染了周围的将士,大家纷纷跟随他的步伐。
他们依靠坚定的决心,付出了上千士兵的生命,成功阻挡了日军坦克部队的进攻。
1945年8月,日本宣告投降,侯镜如成为了最为振奋的人之一。
那时,尽管他已位居国民党军队的中将军衔,身居要职,却已暗自筹划重返原组织的道路。
恰在此时,蒋介石出乎意料地下达了新的指令,命他率领麾下部队转往汉口机场,搭乘美军运输机直飞北平,目的是在那里接收华北日军第三战车师团等部队的投降。
另外,老蒋为他分配了一个新的岗位:北平地区的警备指挥官。
从这个简洁的指示里,侯镜如察觉到了强烈的紧张氛围。
蒋介石迅速调动空中力量,将部队紧急部署至北平,此举显然意在近期内发动内战。
当侯镜如正思索如何与延安方面建立沟通,向其揭露蒋介石的计划之际,他又接到了蒋介石发来的催办信件。
面对现实所迫,他最终决定先带领麾下的92军到达北京。
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和共产党在重庆的协商达成最终共识,共同签署了名为《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的协议。
尽管如此,反对势力仍持续挑起事端,并进一步集结大量兵力,对解放区发动了攻击。
为控制局势恶化,美国与苏联介入其中进行调解,导致反动派势力不得不克制其行为,并同意在北平重新开启和谈进程。
在这次会谈期间,侯镜如与周恩来再次相见,眼中立刻泛起了泪光。
周恩来一眼便认出了这位曾经的挚友兼学生,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开口的第一句话,直接捅破了两人间那层微妙的隔阂。
“自那次分别后,距今已有二十载未曾相见。”
听到这番话,侯镜如心中顿时感到一阵紧张。
面对众人的询问,他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应。但转念之间,他领悟到了周恩来的深意,随即镇定地说:“已经21年了。”
随后,周恩来明确指出了侯镜如的过往,透露他曾是共产党的一员。
反革命势力的军事情报机构,包括军统与中统,拥有相当强大的情报搜集能力。若他们有意追查,侯镜如早年曾投身共产党并参与南昌起义的历史,显然是无法隐藏的秘密。
既然无法隐藏,那么在大家的注视下直接提及此事,反而能展现侯镜如的坦荡胸怀,无惧任何审查。
另外,在长达二十年的岁月里,侯镜如与组织间的联系早已中断,即便进行彻底搜寻,也无法找到任何相关的证据。
因此,表面上周恩来似乎揭露了侯镜如作为共产党人的身份,但实际上是在传达一个信号,表明侯镜如与我党已明确区分开来,这样反而间接地保护了他。
解放战争开始后,侯镜如陆续出任国民党第十七兵团指挥官、福州安抚公署负责人等职位。在此期间,他秘密与周恩来建立了联系,并根据组织部署,在1949年8月带领所部发起起义。
新中国建立之后,他继续受到中央的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国务院顾问、国防委员会成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重要职务。
1994年秋季,92岁的侯镜如先生已处于生命垂危之际,他躺在病床上,目光透过窗户落在缓缓飘落的树叶上,声音低沉而缓慢地说:“周总理……我,即将去与您重逢了……”
据此可知,他对周恩来总理心怀深深的敬意与感激之情。
10月25日,侯镜如安详地合上了双眼,走完了他充满波折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