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本应充满喜悦的新生命,却因三只“脱缰”的宠物狗而戛然而止。2025年6月3日,江苏常州武进区,一名孕妇在小区内遭遇未拴绳犬只追咬,电动车侧翻,大腿受伤。随后的狂犬疫苗接种,竟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腹中两个月的胎儿停止发育,最终只能药物流产。肇事狗主人仅愿赔付区区八千至一万元,与一个生命的价值相比,这简直是赤裸裸的羞辱。孕妇诉诸法律,然而,从7月10日立案到9月21日,武进人民法院前黄法庭仍未给出任何实质性回复或通知,调解亦无果。受害者在社交平台上的悲痛发声,字字泣血,拷问着我们社会的良知与制度的效力。
这起事件,绝非孤立的个案,它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人与宠物矛盾激化的一个缩影,更是现有宠物管理体系在执行层面全面溃败的铁证。它撕开了公共安全、法律责任、道德底线等多重防线,暴露了“狗患”背后深层次的制度性失灵。当一个无辜的生命因他人的不负责任而消逝,而司法程序又迟滞不前时,我们不得不质问:究竟是谁在为这种“脱缰”的混乱买单?
表面上看,我们并非无法可依。《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五条明确了饲养动物损害的“无过错责任”原则,即只要动物造成损害,饲养人或管理人就得承担侵权责任,除非受害人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这本应是受害者的坚实后盾。更进一步,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其第八十九条首次在国家层面划定了四条“红线”:干扰他人正常生活、违规饲养烈性犬、未采取安全措施致伤人、驱使动物伤人。违者最高可处拘留并罚款。这无疑是法律对不文明养犬行为的“亮剑”。
然而,法律条文的健全与实际执行的困境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各地养犬管理条例多如牛毛,从绵阳的“三问于民”到宿迁的“满月”见效,再到大同的正式施行,看似一片繁荣。但现实是,多部门职责不清、互相“踢皮球”的现象屡见不鲜。城管、公安、农业农村、物业,谁来管?怎么管?权责模糊导致监管真空,小额罚款形同虚设,根本无法震慑那些“大不了赔钱”的犬主。常州孕妇案中,法院的迟滞反应,更是将这种执行不力推向了极致,让受害者在失去孩子的痛苦中,还要承受漫长而无望的法律等待。这哪里是法律,分明是纸老虎!
要彻底驯服这些“脱缰”的宠物狗,并将其背后那些傲慢无礼的养犬人绳之以法,我们必须抛弃那些陈旧的、低效的管理模式,拥抱技术,重塑制度。
首先,强制性电子芯片植入与全国统一实名登记系统刻不容缓。每一只宠物狗都应拥有一个唯一的“身份证”,绑定犬主信息、免疫记录、绝育情况乃至过往违规记录。这不仅能实现犬只的精准追溯,更是构建养犬信用体系的基础。
其次,智能监控与AI识别系统应成为公共区域的标配。在小区、公园等高风险区域,部署AI摄像头,自动识别未拴绳、随地排泄等不文明行为。系统自动抓拍并上传证据,通过电子芯片信息锁定犬主,实现非接触式执法。这比人工巡查效率高出百倍,也杜绝了人情执法。
再者,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与统一投诉举报平台。公安、城管、农业农村、住建(物业)必须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联合执法队伍,定期开展专项整治。同时,设立一个全国性的、高效响应的投诉举报平台,支持图片、视频证据上传,并确保举报人信息严格保密。让“狗患”不再是无处申诉的“私事”。
最后,强制推行养犬责任保险并与养犬信用挂钩。一旦发生宠物伤人事件,由保险公司先行赔付,减轻受害人维权负担。保险公司可根据犬只类型、犬主历史记录调整保费,形成市场化约束。同时,建立养犬积分与信用管理系统,将文明养犬行为纳入奖励,不文明行为则扣分,与个人征信、甚至未来养犬资格挂钩。累计三次严重违规者,永久禁养!
宠物是人类的朋友,但这种友谊绝不能以牺牲他人的生命健康为代价。孕妇胎停的悲剧,是文明社会不可承受之重。它警示我们,文明养犬不仅是道德倡议,更是法律底线,是技术赋能下的社会治理新常态。当法律的牙齿真正“长出来”,制度的缰绳牢牢束缚住那些“脱缰”的宠物狗,并最终驯服其背后不负责任的养犬人,让文明与责任成为养犬的底色,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护。期待常州法院能在此案中给出公正、迅速的判决,告慰逝去的生命,也为未来的宠物管理树立一个不可逾越的法律标杆。否则,下一个悲剧,或许就在你我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