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国际化的贸易格局里,那些出口资源的国家常常被看作“落后的国家”。
其实,开采资源可是得靠相当高的技术水平。以前中国在石油开采时,由于技术不够成熟,再加上一些其他问题,曾经发生过严重事故,比如“渤海2号沉船事故”,造成72人遇难。
渤海2号事故
“渤海2号”其实是中国在7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一套海上钻井平台,原本叫“富士号”。
这台“渤海2号”自1973年抵达中国以来,就密集地进行了海上钻探作业,直到发生事故为止,一共钻了22口井,表现一直挺不错,所以中国对它的使用和管理也就疏忽了点。
到1979年11月,这个平台在搞完一次钻探后,打算去下一个地点搞新一轮钻井,出发的日子正好是12月25日。
不过,“渤海2号”刚出发没多久,就遇上了大暴雨,海面上刮起了7到8级的大风。
在大风的刮弄下,“渤海2号”晃晃悠悠,很快就开始漏水了。到了25日凌晨2点左右,甲板上的电缆进水短路,泥浆泵也出故障没法用了,平台内积水就这样积了起来,排不出去。
之后,“渤海2号”里的积水越积越多,大约到3点30分左右,平台开始严重倾斜,最终就翻了过去沉了下去。
那会儿,“渤海2号”上总共有74个人,平台翻沉之后,平台上的人马上开始自救,附近的中国海军也赶紧派出军舰来救援。
几小时的搜救下来,天一亮的时候就只救出了2个人,剩下的72名工作人员都不幸遇难,感觉整个大海似乎都在为此“伤心”得流眼泪似的。
在咱们国家的工业生产体系里,死10到29人的事情就算“重大安全事故”;要是死30人以上,那就归为“特大安全事故”,得请国务院来过问处理。
渤海2号沉船事发以后,中央一看情况挺严重,立马就派人去查,还把不少责任人给追究了。
渤海2号为什么会出现事故?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我国基本弄清楚了“渤海2号沉船事故”背后的真相。造成这起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渤海2号”自身的设计缺陷,另一个就是当时工作人员的“盲目操办”。
在第一个问题上,咱们得先搞明白一下海上钻井平台,也就是那种自升式钻井平台,搬家的时候都是怎么动的。
大家可以把“渤海2号”想象成一个腿可以伸缩的凳子。
当“渤海2号”一到位开始开钻,它那腿得伸长点,把脚踩的那一层(平台)往水面远远挪开一点。
“渤海2号”一动,得把腿收回去,这样支撑平台的那一层(平台)能往水底压低些。这样一来的话,“渤海2号”的平台就像艘船似的,方便它顺水推舟。
不过,“渤海2号”的平台一往下压,水就更容易灌进去。
毕竟,钻井平台可不是个完全密封的地方,里面还有不少工作人员在做事,人得呼吸嘛,空气缺不了。要保证“渤海2号”平台里的空气流通顺畅,就得有通风管道连通平台内部和外部。
这个通风管道,说不定就变成海水涌进来的通路。
“渤海2号”在设计上,通风管道的进出口位置太低了些,一点点海浪就能把海水带进平台。
为了防止海水倒灌到平台上,钻井平台的通风管道都会装上“烟囱”,这样可以把管道的出入口抬高一点。
“渤海2号”上原本有十个通风管道和“烟囱”,可是在当天的风浪中,掉了四个,导致平台上出现了四个距离海面大概5米的出入口通道。
事发当时,“渤海2号”遇上了7到8级的大风,7级的风一般会引起4到5.5米的海浪,海浪的高度已经超过那4个出入口的通道了。
最紧要的是,那边平台上的泥浆泵走了道儿,出了毛病,不能用了,排不上水,结果“渤海2号”里的水越堆越多,最终就翻了过去,沉了。
在操作方面,当时“渤海2号”的工作人员明显不应在风浪那么大时去移动平台。
“渤海2号”上的人当时这么干,主要是想赶快提高产能,可这就踩了“盲目蛮干”的坑。
除了前面那两条原因之外,“渤海2号”上74名工作人员中,有72人遇难,这主要跟当时的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有很大关系。
“渤海2号”翻覆之后,许多员工靠自己努力,成功登上了充气艇。
不过,这些人在登上充气艇以后,身上的衣服早就湿透了,那时候是12月份,气温在0到2摄氏度之间,几小时的失温下来,很多人其实都冻死了。
要是现在的话,充气艇上一般都备着保温毯,人在上了船之后,只要把湿衣服脱了,赶紧裹上保温毯,就能撑过这个难关。
那会儿的中国人还没有这个意识,像保温毯这些保护设备,很多都没发放,结果就酿成了悲剧。
对相关体系的改进
“渤海2号事故”一发生,中国就吸取了深刻的教训,开始在保障生产安全的体系建设上下了不少功夫。
像保温毯这些设备现在算是基础配置了,船员的生命保障设施也都安排得妥妥的,至少不至于出现船员登船后,因为后续的伤害而丧命的情况了。
而且咱们国家也在不断努力推动国产钻井平台的研发,目前在各种海上钻井平台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中国第一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钻井平台叫“海洋石油981”,是在2008年建成的。到2012年,咱们还搞出了“奋进号”平台的首次钻探,标志着中国把最大深度达1万米的钻井技术拿下来了。
除了技术上领先之外,这些国产钻井平台在安全保障方面也得到了一大飞跃。
使用国产钻井平台以后,我国接连发生的几起重大钻井平台事故,比如2010年的胜利油田作业三号事故,以及中海油蓬勃作业公司V平台的井喷着火事件,不过这些事故中的人员伤亡都控制在了2到3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