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年交200块,听说2026年养老金能涨到500块? ”河南农民张大爷看着村里张贴的养老金政策宣传栏,心里满是期待。 村干部告诉他,养老金上涨没那么简单,关键要搞清楚三个常见的误解。
2025年全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已上调至143元,但农民到手的养老金由两部分组成: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则来自个人缴费、政府补贴和集体补助的积累。 上海和北京的基础养老金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区,2025年上海达到1555元。
北京65岁以上居民为998元。 苏州、无锡等经济发达地区也在680-705元之间。 相比之下,四川、黑龙江等地的标准相对较低。
这种差距源于“中央保底+地方加码”的机制。中央财政负责全国最低标准,2025年为143元。
地方政府根据财政实力增加补贴,经济发达地区有能力提供更高补贴,中西部地区则需量力而行。
个人缴费档次的选择直接影响养老金水平。 按最低档200元缴纳15年,个人账户储存额约3600元,每月仅能领取26元个人账户养老金。
选择3000元档次缴纳15年,个人账户储存额可达47400元,每月领取341元。 若选择5000元档次,15年后每月个人账户养老金可达561元。
2018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印发指导意见,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该机制旨在解决保障水平较低、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不健全、缴费激励约束机制不强等问题。
河南省在2019年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将最低缴费档次从100元提高到200元,并建立缴费补贴调整机制。
对缴费满15年或累计缴费满20年的参保人,每多缴一年,每月增发基础养老金3元。
截至2024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6499亿元,覆盖1.8亿参保领取人员。
若2026年全国统一将基础养老金提至500元,每年额外支出需5400亿元,远超当前基金承载能力。
过去十年,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55元涨到143元,年均涨幅约10%。 按照这个涨幅规律,2026年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可能在160元左右。
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建立正常调整机制需要考虑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物价变动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其他社会保障标准调整情况。 调整频率约为1-2年一次,单次涨幅多在10-20元。
2024年数据显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当年收入4802亿元,支出4046亿元,收支基本平衡且略有结余。
但随着老龄化加剧,60岁以上领取待遇人员占参保总人数的34.7%,未来这一比例还将持续上升。
对65岁以上老人、缴费满15年仍继续缴费的人员,各地可额外加发基础养老金。江苏对65岁以上老人每月多补5-10元,安徽对缴费超15年的参保人,每多缴1年加发2%的基础养老金。
贫困人员、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可以享受政府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档次保费的政策。 县(市、区)政府应为这些困难群体代缴养老保险费,确保他们也能享受养老保障。
各地正在探索建立丧葬费补助制度。 对待遇领取人员死亡后能够及时报告并注销养老保险关系的,由当地政府发放一定标准的丧葬补助费。
人社部鼓励各地根据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合理确定和调整城乡居保缴费档次标准。 最高缴费档次标准原则上不超过当地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年缴费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