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看完《甄嬛传》后疑惑:“皇上当年特意给甄嬛赐玉鞋,不过是件寻常赏赐,哪有什么特别的讲究?”
其实再细想便知,那玉鞋不是普通物件。
皇上此前因多疑多次亏待甄嬛,赐鞋时却特意估量她的足码、亲自叮嘱制作,这份用心和以往的被动付出不同。
这双鞋里藏着的 “开关”,关联着皇上对甄嬛的态度转变,可这 “开关” 究竟是什么,又为何会通过一双玉鞋显现?
要弄明白这其中的关键,还得从 “开关” 的本质说起。
1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一个决定自己如何对待他人的 “开关”。
只不过这个 “开关” 的表现形式不一样,藏在我们内心的位置也不相同,有的容易被外界因素触发,有的则需要特定的情境才会显现。
像甄嬛、眉庄这样在健康、充满爱意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人,她们的性格里自带温暖的特质,活得就像个小太阳,总是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善意。
在不影响自己正常生活和自身利益的前提条件下,她们从心底里愿意主动对别人好,与人为善对她们来说不是刻意的选择,更像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尤其是甄嬛,这种愿意主动帮助他人的特质表现得更为明显。
当年参加选秀的时候,甄嬛和安陵容素不相识,只是看到安陵容穿着朴素,在一群秀女中显得有些局促,还被其他秀女暗中排挤,她便忍不住想为安陵容打抱不平。
后来为了帮助安陵容能在殿选时留下好印象,顺利选上,甄嬛还特意拿出自己的海棠花插在安陵容发间,又取下自己的一副耳环给她戴上,仔细帮她打扮,希望能让她看起来更体面些。
后来,在甄嬛自己的生辰宴上,众人都在热闹庆祝,她却留意到敦亲王福晋脸色不对,身体似乎有些不适,当时没有多想,只是出自本能地走上前关心询问,给以必要的关照,担心敦亲王福晋的身体状况。
虽然甄嬛在入宫后也逐渐见识到了后宫中的尔虞我诈,知晓人性中存在黑暗的一面,明白不是所有人都值得真心对待,不过,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她的眼睛还是更愿意去看到人性中光明、善良的那一面,并且始终以和善、真诚的态度去对待身边的人,除非对方先做出伤害她的事。
而安陵容这种从小就自卑到骨子里的人,她对别人好的方式,往往不是发自内心的善意,更多时候表现为一种讨好。
在她的认知里,只有面对那些各方面都比她有压倒性优势,同时又能给她带来实际利益的人,她内心 “对人好” 的那个开关才会被触发,因为只有这样做,她才能从对方那里获得一丝安全感,或者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相比于甄嬛和安陵容,“胖橘” 也就是皇上,他的成长经历要复杂得多,内心的 “脑回路” 也更为曲折。
在他的童年时期,既没有得到父亲康熙足够的疼爱,母亲德妃也更偏爱弟弟胤禵,他是一个实实在在 “爹不疼妈不爱” 的孩子,从小就没怎么体会过纯粹的亲情温暖。
2
成年之后,他又亲身经历了清朝历史上极为残忍的 “九子夺嫡” 事件,亲眼目睹了兄弟之间为了争夺皇位而互相残杀、不择手段的场景。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遇到过太多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只懂虚与委蛇的人,最终凭借自己的谋略和手段,才艰难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天下之主。
这些特殊的经历,让他在内心深处对纯粹的感情,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都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渴望,他希望能有人不图他的皇位、不图他的权势,只是真心实意地对他好。
但同时,这些经历也让他养成了本能的防备心理,总是会怀疑每个主动靠近他的人的真实居心,担心对方是为了利益才刻意讨好他。
所以在对别人付出的时候,他会十分计较付出的成本,生怕自己的真心被辜负、被利用。
我们可以看看前期皇上是怎么宠爱甄嬛的。
他赐给甄嬛单独的温泉汤浴,让她能在入宫初期就享受到其他嫔妃没有的待遇;赐给她各种珍贵的簪环首饰,让她在装扮上不输于人;刚入宫就赐给她 “贵人” 的称号,给了她较高的起点;还特意赐给她稀缺的螺子黛,满足她梳妆打扮的喜好。
虽然甄嬛享受到的这些待遇,放在后宫里,足以让其他嫔妃人人眼红,觉得皇上对甄嬛格外看重,但对于皇上自己来说。
这些物件、封号其实都算不上什么稀罕物,温泉汤浴是宫里现成的,簪环首饰和螺子黛是国库中收藏的,封号也是他一句话就能决定的。
这些付出对他而言,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心思和精力。
而后来皇上赐给甄嬛玉鞋,这是他第一次对甄嬛真正 “用心” 去准备礼物。
不管宫里的针工局是否早就记录了各宫小主衣服、鞋袜的尺寸,总之,皇上为了能让玉鞋合甄嬛的脚,特意偷偷估量过甄嬛双足的尺寸,并且还亲自去嘱咐针工局按照这个尺寸制作,这件事应该是真实发生的。
否则,他不会在甄嬛试穿玉鞋的时候,带着一丝邀功的语气说 “正好合你的脚,看来朕没嘱咐错”,还特意把话题往 “尺寸” 这件事上引。
就是想让甄嬛知道,这双玉鞋是他特意为她准备的,里面藏着他的心思。
对于每天都要处理大量国家政务、时间极为宝贵的皇上来说,能抽出时间去用心估量和记录一个嫔妃的双足尺寸,还亲自去叮嘱制作细节,这已经算是他难得的 “肯花心思” 的表现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或者说是什么样的情境,才触发了皇上 “对甄嬛好” 的这个开关呢?
3
在圆明园居住的那两个月里,皇上和甄嬛之间的感情经历了不少起伏,时而缓和时而紧张,一波三折的相处让两人的关系多了几分复杂。
站在皇上自己的角度去回想这段时光,每一件事都清晰地印在他心里。
他先是受到曹琴默的挑拨,曹琴默在他面前有意无意地提及甄嬛与果郡王过往的一些交集,让他不由得怀疑甄嬛最初爱上的人是果郡王,而不是自己这个皇上。
那段时间里,他看着甄嬛的眼神都带着几分审视,心里满是不安与猜忌。
不过后来,从甄嬛的言行举止中,他慢慢察觉到自己的怀疑或许是多余的,甄嬛待他的心意似乎并非虚假,这才渐渐放下了这份疑虑。
之后,在温宜公主的生日宴上,宴会上两个王爷借着酒意故意挑衅,言语间暗示皇上后宫妃嫔无人能展现真正的才艺。
皇上被激起了好胜心,也想借此考验甄嬛,便把 “跳惊鸿舞” 这个难题抛给了甄嬛,他知道惊鸿舞难度极大,稍有不慎就会失仪,甚至可能引来非议。
没想到甄嬛凭借着自己的功底和应变能力,在宴会上险中求胜,完美地完成了惊鸿舞,既没让他丢脸,也展现了她的才华,这让他心里既意外又有几分赞赏。
紧接着,眉庄被人设计陷入 “假孕” 风波,事情发生后,皇上第一时间就怀疑甄嬛和眉庄是一伙的,觉得她们两人或许是想联合起来蒙骗自己,以此获取更多的恩宠。
可最后事情查清,证明眉庄 “假孕” 是被人陷害,甄嬛与此事毫无关系,他才意识到自己又一次冤枉了甄嬛。
也看清甄嬛心里始终装着 “四郎”,在这后宫之中,她能依靠的人也只有 “四郎”,这份信任的崩塌与重建,让他对甄嬛多了一丝复杂的情绪。
再后来,华妃因为嫉妒甄嬛,利用温宜公主来陷害甄嬛,故意在温宜的食物里动手脚,然后把罪责推到甄嬛身上。
当时证据似乎都指向甄嬛,若不是端妃及时站出来,拿出证据证明甄嬛的清白,搭救了甄嬛,恐怕他在盛怒之下,真的会治甄嬛一个 “谋害皇嗣” 的罪名,到时候两人之间的关系就真的难以挽回了。
就在皇上决定赐给甄嬛玉鞋的前不久,甄嬛曾主动向他举荐安陵容,希望能给安陵容更多机会。
4
可当时皇上觉得甄嬛举荐的意图太过明显,心里对此有些不满,认为甄嬛是在刻意为安陵容争取利益,便有意冷着甄嬛,减少了去碎玉轩的次数,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对甄嬛事事上心。
但甄嬛面对他的冷淡,并没有多说什么,既没有为自己辩解,也没有像华妃那样因为失宠而拈酸吃醋、大闹脾气。
只是情绪明显低落了很多,见了他也少了往日的笑意,这份安静的失落反而让他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
把这一桩桩、一件件事情回忆下来,皇上自己也忍不住反思,他发现这段时间里,大多时候都是因为自己生性多疑,对甄嬛产生了不必要的猜忌,并且因为这些猜忌而亏待了甄嬛,让甄嬛受了不少委屈。
想到这里,皇上心里涌起一股明显的愧疚感,正是这份愧疚,触动了他 “对人好” 的开关……
他觉得自己之前对甄嬛太过苛刻。
应该做些什么来弥补,正因为如此,他才肯在赐给甄嬛的玉鞋上花费一番心思,希望能通过这件事让甄嬛感受到他的歉意与重视。
其实,皇上这种 “因为愧疚而对别人好” 的行为模式,不仅仅体现在他和甄嬛的关系上,在他对后宫其他妃嫔的态度中,也能清晰地看到这种模式的存在。
温宜公主的生日宴上,端妃拖着病弱的身躯前来赴宴,当时端妃脸色苍白,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皇上看到这样的端妃,心里满是尊重和怜惜,对她的态度格外温和,还特意嘱咐宫人照顾好她。
这种态度并非因为皇上对端妃有多深的爱意,而是因为皇上心里清楚,端妃当年之所以会端着堕胎药给华妃,并非她自己的意愿,只是替自己和太后承担了这个罪名,成了两人的 “替罪羊”。
也正因为这件事,端妃永远失去了做母亲的资格,这么多年来,还一直身受华妃的霸凌和刁难,只能在冷清的宫殿里苟延残喘地生活,皇上心里明白,是自己对不起端妃,这份愧疚让他对端妃多了几分特殊的关照。
年羹尧的势力彻底倒台之后,朝中再无人能为华妃撑腰,按说此时皇上处置华妃易如反掌,可他之所以没有立即处死华妃,并非因为对她还留有余情,不是因为还爱着华妃。
而是因为皇上心里清楚,华妃对自己一直一往情深,从入宫起就满心满眼都是他,可他却先是暗中设计毒害了华妃腹中的孩儿,后来又赐给华妃欢宜香,让她终身无法怀孕,这份欺骗和伤害,是他对不住华妃。
这一生,是他辜负了华妃的真心,这份愧疚让他在处置华妃时多了几分犹豫,没有立刻下死手。
眉庄从禁足的宫殿出来之后,因为之前被冤枉的事,对皇上的态度变得十分冷淡,不再像从前那样亲近他,甚至刻意回避与他相处。
后来,眉庄怀上了温实初的孩子,为了给孩子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她略施小计,营造出与皇上亲近的假象,皇上没有丝毫怀疑就上当了,还以为眉庄是想与自己修复关系。
这并非因为皇上真的还顾念着与眉庄的旧情,心里还爱着眉庄,而是因为皇上对自己当初不分青红皂白就冤枉眉庄、将她禁足的事感到愧疚。
他一直希望能通过一些方式给眉庄些许弥补,所以才会轻易相信眉庄的设计,愿意给她和孩子一个名分。
5
只有在自己清晰感觉到对不住别人的时候,才愿意拿出真心去付出,这种心理的本质,其实是 “宁叫我负人,不叫人负我” 的自我优先。
皇上从童年到登基的经历,让他习惯了将自己的感受和利益放在首位,他可以接受自己无意中辜负别人,但绝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有半分亏欠或背叛。
所以只有当他意识到是自己的多疑、决策失误伤害了对方,内心产生愧疚时,才会勉强放下这种自我中心,用 “用心付出” 来弥补。
可这种付出并非源于对他人的真切在意,更多是为了缓解自己的愧疚感,维护自己 “不失控” 的姿态。
和拥有这样心态的人建立亲密关系,是一件特别艰难、痛苦且危险的事。
因为对方的付出永远是被动的,需要你先承受他的误解、忽视甚至伤害,直到他自我察觉 “负了你”,才可能得到一点补偿;
你永远无法确定他的关怀是否发自内心,还是仅仅为了平衡自己的愧疚;
长期处在这样的关系里,你会一直处于 “等待被回应” 的被动状态,安全感随时可能崩塌,甚至会因为他的 “自我优先”,在不经意间被牺牲、被伤害,却难以得到真正的歉意与弥补。
相较而言,果郡王给甄嬛的爱,就没有那么多复杂的谋算和条件。
他从不会去计较自己付出了多少,也不会去权衡付出后能得到什么,反而永远愿意主动去做那个多付出、甚至可能受伤害的人。
在甄嬛入宫后,他明明对甄嬛有情,却为了她的安全,刻意保持距离;
在甄嬛出宫修行陷入困境时,他默默守护在甘露寺外,为她送来御寒的衣物、治病的药材,甚至为了帮她解决麻烦,不惜冒险;
他真心希望甄嬛在感情里能多得到一份偏爱,能被好好保护,不用像在皇上身边那样,时刻提心吊胆地应对猜忌与算计,他的付出里没有 “补偿” 的成分,只有 “想让你好” 的纯粹。
这就是为什么,明明皇上和甄嬛在身份、地位上看起来更相配,皇上也给过甄嬛诸多荣宠,但在和果郡王有过一段真心相待的感情之后,甄嬛再也无法接受皇上的原因。
因为果郡王让她体会到了被无条件珍视的感觉,体会到了不用等 “对方愧疚” 就能得到的主动关怀;
而皇上的爱,始终带着算计和被动,即便有 “用心”,也像是一种 “迟到的补偿”,对比之下,皇上的爱再也满足不了甄嬛对真挚感情的渴望。
最后,还是让我们回到皇上赐甄嬛玉鞋的那个场景。
当时甄嬛心里藏着一丝不安,轻声说出了自己的担忧:“我怕四郎对嬛嬛只是宠而已。”
皇上听到这话,语气带着几分理所当然,直接回应:“宠爱,宠爱,宠就是爱!”
甄嬛没有退缩,继续追问,语气里满是期待与不安:“若是宠而不爱呢?”
皇上被这个问题问得一时语塞,说不出反驳的话,空气里瞬间多了几分沉默。
甄嬛看着皇上的反应,心里的不安又深了几分,却还是带着一丝微弱的希望,在心里默默想着:“但愿四郎待嬛嬛会例外一些……”
此时的甄嬛,身上穿着的衣衫如同天边的云霞般明艳,那是皇上特意为她挑选的料子,衬得她气色格外好。
而皇上,目光紧紧落在甄嬛身上,眼神明亮如炬,里面既有对甄嬛容貌的欣赏,也有几分被追问后的复杂,还有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不愿承认的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