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政府关门前因后果,政治极化如何拖累民生经济

发布日期:2025-10-10 点击次数:97

当地时间10月1日,美国联邦政府因国会未能通过临时拨款法案,正式进入“关门”状态。数十万联邦雇员被强制无薪休假,国家公园、博物馆陆续关闭,护照和签证办理延迟,航班审批受阻。这不是美国第一次经历此类危机,但此次停摆背后的政治博弈更激烈,影响也更深远。

联邦政府“关门”的直接原因是预算拨款失败。美国财政年度从每年10月1日开始,国会必须在此之前通过12项常规拨款法案,为各联邦部门提供资金。然而,由于两党长期对立,这些法案往往难以按时完成。取而代之的是“临时拨款法案”(Continuing Resolution),作为短期“救火”手段,维持政府运转数周或数月。

今年,这一机制彻底失灵。9月,众议院共和党人提出一项临时拨款法案,旨在将资金维持至11月21日,但附加了多项政策条件:削减部分医疗补助(Medicaid)支出,不延长《平价医疗法案》(ACA)的补贴,同时增加边境安全与移民遣返经费,削减庇护资金。这些条款被民主党视为“用政府运转作人质”,予以坚决反对。

几乎同时,参议院民主党也提出另一版本法案,要求延续ACA补贴,并恢复被特朗普政府削减的医疗补助资金。共和党则拒绝接受,认为医疗政策应留待后续全面谈判,而非捆绑在紧急拨款案中。两党互不退让,最终导致法案双双流产。

这场僵局的核心,是两党在关键社会政策上的根本分歧。共和党坚持财政紧缩,主张削减医疗补助和ACA补贴,认为这能控制赤字并推动改革;民主党则强调保障低收入群体医疗权益,警告若补贴到期,将有数百万美国人失去保险。此外,对外援助和移民政策也成为博弈筹码,共和党要求重新评估对乌克兰和以色列的援助规模,民主党则担忧此举削弱美国全球信誉。

更深层的原因,是美国政治极化已侵蚀基本治理能力。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联邦政府已发生20多次部分或全面停摆。最长一次发生在2018至2019年,持续35天,影响80多万雇员。但今年形势尤为危险:白宫与国会领导层沟通渠道几近断裂,政治互信降至新低。特朗普政府甚至在9月25日下令各机构准备“永久裁员计划”,明确表示将借停摆之机裁撤“与总统优先事项不符”的岗位,这远超以往“临时休假”的惯例。

政府关门的影响迅速波及全国。每天约75万联邦雇员面临无薪休假,相当于每日损失约4亿美元工资。国家公园、史密森尼博物馆等公共设施关闭,旅游与零售业首当其冲。国务院领事服务放缓,护照和签证处理时间大幅延长。虽然社会保障金和医疗保险等强制性支出仍会发放,但相关人工服务几乎停滞。低收入家庭尤为脆弱——妇女、婴儿和儿童食品券(WIC)项目可能因资金耗尽而无法受理新申请,住房与能源补贴也可能延迟。

经济层面,每星期的停摆可能导致美国损失约70亿美元。联邦雇员收入中断将抑制消费,市场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也可能引发金融波动。若停摆持续,联邦机构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疾控中心(CDC)的日常监测与审批将放缓,公共卫生风险随之上升。航空公司新航线审批停滞,已造成部分航班调度混乱。

面对压力,公众反应两极。共和党人指责民主党“为保医保补贴而关闭政府”,特朗普称将借此机会“重塑联邦机构”。民主党则反击,称共和党“拿国家运转要挟意识形态议程”。民调显示,多数民众将责任归咎于共和党,但两党支持者对此看法截然不同,凸显社会分裂。

接下来,最可能的情景仍是短期混乱后达成妥协。历史经验表明,当经济损失累积、公众不满上升,中间派议员和白宫将推动双方让步。大概率会出现一份“纯粹开门”的临时协议,剥离争议政策条款,先恢复政府运转。医保补贴等核心议题或将推迟至12月再议。但若僵局持续超过两周,经济损伤将急剧扩大,甚至可能迫使白宫调整裁员计划以换取支持。

此次关门再次暴露美国体制的深层困境:预算本应是技术性事务,如今却沦为党争工具。每一次“关门”都在消耗政府信用,损害公众福祉。短期看,政府或能“几天后重启”,但长期看,若政治极化不减,治理失灵将成为常态。对普通美国人而言,下一次“关门”或许并不遥远。

首页
电话咨询
QQ咨询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