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特朗普又来了。你以为他会消停会儿,结果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次比哪一次都快,都狠。
就是9月25号那天,他也没开什么发布会,就跟发个周末愉快的朋友圈一样,轻描淡写地在社交平台扔了个炸弹。说,从10月1号开始,全世界的一大堆东西,都要给我加关税。就这么简单粗暴。
这消息一出来,整个市场就像被电击了一样,嗡的一声。大家还没想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股票数字就已经开始往下跳了。然后,就在你还盯着屏幕发愣的时候,大洋那头的欧洲,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默契,居然也传出了风声,说他们也准备对中国动手了。
这一切,真的,太快了,快得让人觉得是不是有人提前写好了剧本,大家就照着演。特朗普那根关税大棒挥起来,根本不看人,简直是无差别攻击。你家厨房里的橱柜,卫生间的洗手台,客厅里的实木家具,还有马路上跑的那些重型卡车……一个都跑不掉。
那份清单,我的天,长得能当卷纸用。上面的数字更是吓人。厨房建材,直接加50%。什么概念?就是你买个两万块的橱柜,一万块是税。进口家具也提到了30%,还有些专利药,更离谱,直接翻倍,100%的关税。这是治病还是抢钱?重型卡车和零件也跑不了,25%。这已经不是什么贸易摩擦了,这感觉就像是一场针对全球产业链的闪电战。
消息出来那天,资本市场的反应最诚实。搞家居的,做药的,股票哗哗地往下掉。交易员们估计连午饭都顾不上吃,忙着抛售,调整仓位。德国那些搞重型卡车的公司,股价也是一哆嗦。汽车厂的老板们更是头大,一个零件价格变了,整条供应链都得重新算账,这压力,想想都觉得窒息。
那些做进出口贸易的,更是急疯了,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所有人都在抢时间,打电话,发邮件,拼了命地想在新规生效前,把最后一批货运出去。港口的集装箱,本来就多,这下更是堆得跟山一样。美国政府那边呢,还挺会说,公告里写着,有些措施是根据“国家安全”条款。这话拿到国际贸易组织那里去说,谁信啊?这不就是明摆着要逼大家报复,把水搅浑吗。
有意思的是,公告里还留了个小尾巴。比如那个100%关税的药,美国人说,也不是不能谈。只要你愿意来美国建厂,把生产线搬过来,那这个关税,说不定就能给你免了。看见没?胡萝卜加大棒,玩得炉火纯青。他不是想要钱,他是想要你的工厂,你的人,你的技术,他什么都想要。
就在华尔街乱成一锅粥的时候,德国的《商报》,在第二天,也就是9月26号,头版就爆了个大料。说欧盟委员会,正在内部悄悄地讨论一个草案,准备对从中国来的钢铁和相关产品,加征25%到50%的关税。这消息一出来,法国、比利时的媒体马上就转了,整个欧洲的政客圈子都开始嗡嗡地讨论。
欧盟官员给出的理由吧,听起来特别官方,也特别耳熟。他们说,全球钢铁产能过剩了,我们欧洲的钢厂利润掉得太厉害了。还拿出数据,说今年第二季度,欧盟几家大钢厂的平均利润,同比暴跌了22%。这么下去,他们搞绿色转型的钱都没了。有个官员甚至特无奈地表示,欧洲必须找到新的平衡点,“我们别无选择”。
可这套话,欧洲人自己听着都腻了。产能过剩喊了多少年了,欧洲钢铁产业真正的问题,难道他们自己心里没数吗?能源那么贵,人工那么贵,市场机制又僵化,数字化转型慢得像蜗牛。这些才是要命的东西。乌克兰危机一来,能源价格一飙,这些老毛病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把锅甩给中国进口,说白了,不就是在找个替罪羊吗?更何况,这时间点,也太巧了,巧得让人不得不怀疑。特朗普的通知前脚刚发,欧盟的计划后脚就漏了出来。这背后到底有没有什么勾兑,或者说,欧盟是不是在用这种方式,把美国给的压力,转嫁出去?毕竟,就在今年第一季度,就是因为特朗普天天喊着要加关税,欧盟对美国的钢铁出口,已经活生生少了42%,那是150万吨的真金白银啊。
你要是以为欧盟就只会加点关税,那可就太小看布鲁塞尔那帮官僚了。他们的计划,从来都是一套“组合拳”。核心目的就一个,建墙。用各种看得见看不见的壁垒,把自己家的产业死死地护在里头。
那个泄露出来的草案说,关税主要对着热轧板、冷轧卷这五大类产品。但更要命的是,关税只是开胃菜,后面还跟着一大堆“绿色采购”的新规。比如,以后欧盟所有的公共基建项目,不管是修地铁还是铺铁路,都得强制用他们所谓的“欧洲绿色钢材”。
还有,他们要搞碳排放配额,进口的钢材,你得拿出证据,证明你的生产过程是“碳中和”的,不然你连投标的资格都没有。公共采购合同里,还要加上“本地采购优先”的条款。这不就是变相地告诉你,外来的东西,别想在这里活得太舒服吗?甚至连汽车都要搞配额,逼着大公司和租车行,必须优先买欧洲自己牌子的电动车。
这一套操作下来,欧盟内部自己也吵翻了天。欧洲钢铁联盟那帮人,肯定是高兴得不行,觉得总算有救了。但是汽车制造商们就急了,原材料一涨价,车子的成本不就上去了吗?这还怎么出口?
在布鲁塞尔那些不对外开放的听证会上,各个国家也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波兰、捷克这些东欧国家就说了,能不能给我们开个后门,在某些领域豁免一下?因为我们的工业,对中国的原材料依赖太深了。这种内部的分裂,其实也说明了,欧盟在推行这些硬核政策的时候,底气并不是那么足。而这种对美国低头,对中国强硬的姿态,更是把他们贸易政策里那种“欺软怕硬”的实用主义,暴露得一览无余。
真的,两大经济体,美国和欧洲,在短短48小时里,几乎同时按下了高关税的按钮,这绝对不可能是偶然。特朗普扔下的那块石头,激起的涟漪,已经变成了席卷全球的浪潮。欧盟的跟进,不管是为了自保,还是为了转移压力,或者只是为了讨好盟友,客观上,都已经让全球的紧张局势,又上了一个台阶。
从钢铁、建材,到医药、汽车,几乎所有我们赖以为生的关键产业,都被卷进了这场风暴。全球供应链的重塑,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甚至可以说是粗暴的速度在进行。全世界的公司,都在紧急寻找备用的供应商,资本也在加速跑路,想着在第三国建个厂,组装一下,好躲开关税的墙。
世界贸易组织现在估计也是一个头两个大,协调机制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一张被重新定义的全球贸易地图,就在我们眼前,一点点地展开。这场大戏,很明显,才刚刚拉开序幕而已。